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缪灿铭: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治疗心悸

求道

浏览:340

时间:2023-05-07

洪某,男,时年67岁,初诊:2015年10月16日。


  3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心慌胸闷畏寒,无气促,无胸痛。2013年曾于外院治疗,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015年外院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并异位房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在外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未见好转。


  【首诊证候】


  主诉:反复阵发性心悸胸闷3年余。


  症见:患者心悸胸闷,多于夜间发生,夜间心率48-60次/分,精神疲倦乏力,畏寒,面色㿠白,胃纳尚可,睡眠欠佳,夜尿多,大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滑。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心悸阴阳两虚,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治法: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患者年近七旬,平素体弱,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畏寒、疲倦乏力、心悸夜间加重等均为一派虚象;舌暗红,脉滑,有痰瘀互结的标示之象,但以本虚为主。法当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方拟炙甘草汤加减:生地40g、炙甘草15g、麦冬20g、干姜10g、桂枝10g、阿胶10g(烊)、党参25g、大枣10g、龙骨25g(先煎)、磁石25g(先煎)、瓜蒌皮15g、薤白10g、枳壳15g、法夏10g,上方加水800mL,煎至七八分时加入黄酒20ml,煎取200mL,每日一剂,连服14剂。


  【随诊过程】


  二诊:2015年10月30日


  服用前方后患者心悸胸闷症状稍好转,但夜间心率仍在48-60次/分左右。觉眼花,疲倦乏力,畏寒,口干,眠尚可,纳一般,小便清,夜尿多,大便烂。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重按无力。患者仍有畏寒心悸多于夜间发生,舌苔转为薄白,脉重按无力,考虑心阳不足,阳虚不能鼓舞气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拟方如下:麻黄5g、制附子10g(先煎)、细辛5g、炙甘草10g、木香5g、郁金15g,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每日一剂。连服7剂。


  三诊:2015年11月6日


  患者神清,精神明显好转,心悸胸闷症已减半,面色转润,余无不适,胃纳可,寐可,夜间心率52-64次/分舌淡红,苔白,脉沉稍滑。病情好转,予守上方继服7剂。


  【按语】


  心悸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提及。在金元四大家中,对其病机有更进一步的描述,主要辨证为气、血、阴、阳亏虚,或痰浊、瘀血、气滞等,与心、肾、肺密切相关。该患者以缓慢型心律失常为主,且多于夜间发生,辨证当以虚证为主。初诊时以阴阳两虚为主,炙甘草汤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党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干姜温心阳,使诸厚味滋而不腻。用法中加黄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阳气虚衰,不能布达津液,痰浊中阻为标,故加瓜蒌薤白半夏汤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磁石龙骨重镇安神,为收敛元气要药;维系阴阳,于此方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诊时阴虚症状已改善,以阳虚为主,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鼓舞胸中之阳气。麻黄附子细辛汤始于仲景的《伤寒论》,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阳虚外感的主方。但本方不仅用于外感病,还可以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麻黄不但可以解在表之寒邪,还可以温通心脉;细辛为少阴经引经药,温通心肾,通达内外,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走十二经,不但可以温补心肾之阳,还可以助麻黄细辛温通心脉,阳气虚衰,周身之气不能运转,故加木香郁金行气宽胸。故取得满意的疗效。


关联词条:

  • # 心悸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来源:中山市中医院 ,医学指导:缪灿铭 主任医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