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迟脉证,经时合方获捷效
心动过缓是指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的一种慢性病证,临床常伴见心悸、眩晕、胸闷、乏力、唇甲紫绀等症状,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甲状腺机能低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归属于相国医学“迟脉证”“心悸”等病证范畴。
西医通常应用阿托品、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对抗治疗心动过缓症,但长期应用效果不佳,且会引起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而安置心脏起搏器虽有疗效,但因种种原因,使有些患者尚不能接受。
由于中医调理慢性疾病常有独到之处,且不良反应少,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及早介入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心动过缓可有较好疗效。
祖国医学认为,心率和心律系在心肺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心主血脉,肺主治节。心肺阳气共同治理调节着全身血脉气血的循环,以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需求。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固摄和气化的功能。各种原因引起心阳不足和肺气虚损时,则心脏无力鼓动,血行推动乏力,使血行缓慢,甚则形成心血瘀阻,心动过缓便由此发生。
由此可见,心肺阳气虚衰是心动过缓的基本病机。笔者采用温阳益气、通脉止悸的方法,应用经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用时方升陷汤加减,治疗心动过缓患者多例,获效较为理想,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基本方药:桂枝15g,炙甘草15g,龙骨30g,牡蛎30g,炙麻黄10g,附子10g,细辛15g,黄芪30g,柴胡10g,桔梗10g,升麻10g,当归15g。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中桂草龙牡汤之桂枝甘草温补心阳,治疗“心下悸,欲得按”,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治疗心中悸动不安。升陷汤升举大气,补益心肺宗气,推动血脉循行,主治大气陷下,心悸少气不足以息;但知母有苦寒伤阳之弊,故去之。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向心肺提供阳气的需要,故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内温少阴肾阳,外祛心肾风寒,进而加快心率。另加当归活血养血,通脉增率。重新组方后,诸药共奏温阳益气,补益心肺,温通血脉之功。
现举例1则,以资说明。
患者焦某,男,57岁,于2011年9月16日来诊。患者1年前不明原因地出现头晕、心悸、气少不足以息等不适,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心率38次/分钟,阿托品试验呈阳性。西医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现证见:头晕欲厥,心悸不安,胸中憋闷,气短不足以息,面色晄白,精神倦怠,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紫,舌苔白滑,脉沉迟。中医辨证为迟脉证(阳气不足,血行不畅);治当温阳益气,补心通脉。经用上述基本方药治疗1个月后,自感无明显不适,心率平均保持在60次/分。
(2015年4月21日)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