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风热湿毒
1.临床表现:急性发作,耳郭及耳周皮肤潮红、灼热、瘙痒,呈现多个小水疱;溃后流出黄色脂水,糜烂或有黄色痂皮,黄水渗处皮损蔓延扩大。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治法:祛风清热,利湿解毒。
药物:荆芥1 0 g ,防风1 0 g ,车前子10g (包),茯苓10g,木通10g,连翘15g,银花15g,六一散10g (包),黄芩1 0 g ,柴胡10g。
方义:荆芥、防风、柴胡疏风,车前子、茯苓、木通、六一散利湿,连翘、银花清热解毒,柴胡引经少阳。
加减:热毒甚者加龙胆草、黄连、夏枯草清热解毒,风热甚者加白鲜皮、蝉衣祛风止痒。
5.变通法:湿热甚者可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湿盛者用草裤渗湿汤(《疡科心得集》),用草薄、滑石、瑟仁、黄柏、茯苓、泽泻、通草、丹皮,以利湿为主。风胜瘙痒,选消风散(《外科正宗》),药用荆芥、牛菊子、蝉衣、苍术、木通、防风、苦参、生地、当归、石膏、知母等,以祛风为主。
(二)血虚风燥
1.临床表现:病程长,反复发作,患处瘙痒,皮肤粗糙增厚、软裂,表面或有痂皮鳞屑。面色无华,纳少腹胀,倦怠无力。舌淡苔薄,脉虚细。
2.病因病机:病程久而局部渗液不断,伤气耗血,血虚风燥,外耳部肌肤失于润养。
3.治法:益气养血祛风。
药物:生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生地10g,蝉衣10g,苦参10g,防风10g,白鲜皮10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当归、川芎、生地、白芍养血,蝉衣、防风、苦参、白鲜皮祛风清热止痒。
加减:皮肤粗糙增厚者,加首乌、胡麻仁润燥养血。
5.变通法:若脾虚湿甚,渗液糜烂为主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局方》)健脾利湿。
【外治法】
(一)药敷法
1.处方:防风15g,银花30g,苦参15g,枯矾3〜6g。
用法:水煎清洗患处。而后以青黛散调敷。用于风热盛者。
2.处方:花椒叶、核树叶、桃叶各15g。
用法:煎水外洗,并湿敷。适于患处干痂者。
3.处方:黄连膏。
用法:涂敷,用于局部脓痂者。
(二)外搽法
三黄洗剂外搽,用于红肿热痛、渗出者。碧玉散或三石散外搽,适于慢性而患处干燥、皲裂、脱屑者。
文献与评述
急性发作,为风热湿毒所致,治以祛风清热、利湿解毒;慢性迁延者,由血虚风燥引起,当治以养血祛风。现代医学认为,本症发作与变态反应有关,其诱因较多,常由外界刺激与内在过敏因素互为影响所致。故患者应忌食辛辣、鱼虾、肥甘,注意耳部清洁,戒除挖耳恶习,积极治疗中耳炎等,以杜绝本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