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用法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相关条文
各家论述
《金匮玉函经二注》:
黄汗病由阴阳水火不既济,阴阳者,荣卫之主,荣卫者,阴阳之用,阴阳不既济,而荣卫亦不循行上下,阳火独壅于上为黄汗,阴水独积于下致两胫冷。
黄汗皆由荣气不和,水气乘虚袭入,所以有发热汗出,身体重痛,皮肤甲错,肌肉 动等证。至于胫冷髋弛,腰以下无汗,《内经》所谓身半以下,湿中之也。脉沉迟者,水湿之气渗于经脉,而显迟滞不行之状,证虽多歧,观其所治,咸以桂芍和荣散邪,即兼黄芪司开合之权,杜邪复入之路也。案仲景于瘀热壅泄之候,每云甲错,即肌若鱼鳞之状,故发热不止,则瘀热溃腐而为恶疮。每言身乃经脉动惕之兆,故发汗不已,则荣气内乏,而胸中痛也。
胡希恕注:
黄汗与历节之区别在于两胫冷热。黄汗为水气病,水寒就下,两胫发冷;历节亦汗出色黄,但其为温热病,两胫当热。黄汗有三大主症:汗出、发热、身肿痛。以下详论之。饭后汗出,入夜盗汗,非有热,为虚劳所致;汗出已,当热去身凉,若反而发热,说明精气外泄,邪留于里,正不胜邪;久之伤及血脉,始则瘀血,肌肤甲错,甚则蚀肉腐肌,生为恶疮。若停湿停水而身重,汗出水气随之外泄,则身体轻快;黄汗冲气夹水上攻,则身 动,胸中痛;水随气上冲则上有汗,下无汗;水气不冲之时,稽留腰间则腰髋无力而疼痛;水气于皮中如有虫爬行,甚者水饮冲气影响胃气则不能食;有水则身重,在表营卫不和则身疼;水困于里则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为其正治。
方中桂枝汤解表祛热,黄芪补其表虚,以治黄汗。曾治一女性患者,西医诊为肝硬化,其面黧黑,腰部疼痛,行走困难。屡服治肝方药罔效,虽无黄疸,但偶然发现其衣领沾有黄汗,遂与桂枝加黄芪汤,很快康复。黄汗一病,临床少见,但确实存在。至于其终属何病,病因如何,其黄由何而来,尚未可知,有待后人探讨。
冯世纶解读:
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从所主来看,均属肌肤间病,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均有用本药的机会。加于桂枝汤中,更治表气虚弱。故本方用于桂枝汤证更见表虚明显者。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倪海厦:
一般的黄家大部分都是利小便就可以治好的,但如果是脉浮,代表病在表,这时候我们就要解表,解表的话要靠桂枝加黄芪汤。如果是表虚掉又流黄汗的话,我们就要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腰以上汗出,下无汗”,有“但头汗出”,身上没有汗,头上出汗;腰以上出汗,下半身没有汗。这种都是身体里面有湿。里有湿的时候,赶快就要把湿排掉。排湿的方法很多,白术茯苓可以排湿。如果你很胖,吃了白术茯苓胃口大开,结果湿是排掉了,人也变胖了。也可以用苦药和温药配合在一起来化湿,这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乌梅丸,就是苦温化湿的药。还有这里实症的排湿,“腰以上汗出”、“但头汗出”用桂枝汤加黄芪。处方内容,表实嘛,所以身会疼重,为什么会疼?因为汗水没有办法透发。三焦是水道系统,不停地制造营养,营养到表又透发不了。实际上腰以上的汗,是被逼出来的,并不是真正是表虚,那如果是正常人流汗的话,应该是全身透发的汗,所以第二个处方是表实的时候用。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芍药各用三钱,黄芪减量,因为你黄芪如果比桂枝白芍多的时候,病人不容易流汗。所以黄芪一定要减量,不能跟前面的一样。桂枝汤一解肌的时候,汗透发了,黄芪去黄,不是肝胆的黄,而是三焦的黄!所以呢,大家现在了解了,补气时候我们会加黄芪,补血的时候当归。什么叫补气,气就是水,所以我们水要气化掉就是靠黄芪。
李冠杰:
应用的机会不是很多。治疗黄汗的,我们在临床当中机会少,但是有。我碰到过这种人,出的汗黄,然后老是汗漉漉的。真正碰到黄汗是不是这个方证,治黄汗不是一个方子。他得是一个桂枝汤证的底子,得符合桂枝汤证的病理要素,然后再出黄汗,你用它就没有问题。曾经有人报道,说它统治所有感冒,有效性百分之百,经方不应该提倡这么用药。我们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它最起码有桂枝汤证,而且又恶寒比较明显的,用这个方子。像这类表证,比单纯用桂枝汤效果要好一些。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466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16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462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95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