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乌梅丸临床新用

四君人参

浏览:1254

时间:2020-08-27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10味药物组成。从药性上讲,既有寒性的黄连黄柏,也有热性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从药味上讲,有辛味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有甘味的人参当归,有苦味的黄连黄柏,也有酸味的乌梅,可谓寒热互济,辛甘酸苦并用,具有补泻兼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笔者在临床运用该方治疗蛔厥及寒热错杂厥阴病的同时,也将其广泛运用于其它疾病,收到良好效果。兹举临床验案数例如下:


偏头痛


李某,男性,49岁,1996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偏头痛4年,每因劳累而诱发,痛时连及耳目,伴眩晕心烦失眠,背微恶寒,四肢不温,舌红苔白,脉弦。脑电图、脑血流图、CT等检查均无 异常发现。曾服正天丸、镇脑宁、安神补脑液等,效果均不佳。分析证情,患者头痛,连及耳目,伴心烦失眠,是相火郁于内,背微恶寒,四肢不温是阴寒之象,与厥阴寒热错杂之证甚合。处方:乌梅12g、黄连10g、附子10g、黄柏12g、当归10g、党参15g、花椒10g、桂枝10 g、干姜10g、细辛3g、川芎15g、蔓荆子15g。每日1剂水煎服,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2周以巩固疗效。


胃脘胀满


王某,女性,36岁,1997年5月26日初诊。患者胃脘胀满不适1个月,生气后加重,伴纳差,心烦, 大便干,舌红黄,脉弦。X光、B超、肠镜均未发现异常。曾服用胃苏冲剂、舒肝和胃丸,效果均不佳。此病为厥阴肝旺,夹少阳相火侵凌阳明中土,致土虚而失升清降浊之职,浊气上逆则生胀,宜用乌梅丸乌梅丸可以从整体上综合调节土木失和的证候。《神农本草经》 谓“乌梅能下气”,《肘后方》谓乌梅可救治“心腹胀痛”。处方:乌梅45g、细辛3g、干姜10g 、黄连10g、当归15g、附子10g、花椒10g、桂枝10g、人参15g、黄柏10g,每日1剂水煎服,2剂后胀满明显减轻,继服5剂,胀满等症状完全消失。


崩漏


隋某,女性,41岁,1981年5月12日初诊。患者经血非时而下3个月,血色鲜红,伴心烦,腹痛 ,四肢不温,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曾服用归脾丸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方加减化裁, 效果均不佳。因患者有四肢不温之寒证,又有心烦、大便干、小便黄等热证,故试投有寒热互济之功的乌梅丸。处方:乌梅炭30g、炮姜10g、细辛3g、黄连10g、当归15g、附子10g 、花椒10g、桂枝10g、人参20g、黄柏10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崩漏量明显减少,继服1个月,诸症消失。


顽固性瘙痒


刘某,女性,68岁,1999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全身皮肤瘙痒1个月,加重1周,夜间尤甚, 伴畏风、心烦,动则汗出,大便干,小便赤,舌红苔白,脉弦。曾服用抗过敏药物及疏风解表凉血等中药,效果不佳。此病为卫阳不足,复感风邪,郁久化热,正邪交争,寒热错杂所致,当用乌梅丸。处方:乌梅15g、细辛3g、干姜10g、黄连10g、当归15g、附子6g、花椒6g、桂枝10 g、人参15g、黄柏6g、黄芪15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后诸症有所减轻,继服1 周,诸 症消失。


眩晕


王某,女性,35岁,1996年4月18日初诊。患反复发作性头晕2年,加重1周,每因劳累而诱发。伴口苦咽干,时有恶心、纳差,四肢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红苔黄,曾服温胆汤镇肝熄风汤等方,均无效。此患者呈现上热下寒,正虚邪实之证。《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乌梅丸寒热并用,扶正祛邪,治肝脏正气虚弱而寒热夹杂之证,故选用之。处方:乌梅10g、细辛3g、干姜6g、黄连10g、黄柏6g、当归15g、附子6g、花椒10g、桂枝10g、人参15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后症状有所减轻,继服2周, 诸症消失。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王燕,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