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芳教授治小儿鼻病经验
小儿鼻病,表现为鼻塞、流涕、鼻痒、喷嚏、鼻出血、夜间打鼾、不知香臭等症,常合并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结膜炎等,病情常反复迁延,影响小儿正常的生活学习。王霞芳教授认为本病的内因是肺、脾、肾三脏虚损;外因是风、寒、湿等六淫之邪侵袭。肺气亏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邪乘虚而入,鼻为肺之窍,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上扰清窍,导致喷嚏流涕。土为金母,脾虚则后天生化乏源,肺气失充,久则及肾,元气不充是为内因。
(一)注重病因,辨证施治
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鼻为肺窍,鼻之所以能知香臭,依赖肺气的通调。风邪犯肺(风冷,异气如油漆、花粉、粉尘、牛奶等),肺失通调,津水停聚于上,则鼻痒,喷嚏频作,鼻塞不利,或清涕自流。王霞芳教授认为风邪袭表或自口鼻而入引发鼻病为多,治宜祛风通窍、发散外邪,常选用桂枝汤、玉屏风散、辛夷散等加减。
王霞芳教授指出亦有肺经郁热,火性上炎,鼻窍壅塞,鼽嚏频发,引发鼻衄者,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嚏咳鼽衄,从火化也”,常用甘桔汤合辛夷、蝉蜕、黄芩、栀子、竹叶、白茅根等泻心肺火热以止衄。
《医学入门》曰:“鼻乃清气出入之道,清气者,胃中生发之气也。”若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脾胃受伐;或情志不和,忧思伤脾,肝失条达;或劳倦过度,伤及脾气,日久而致脾气虚弱,土不生金均可致鼻病。王霞芳教授对肺脾气虚、水湿泛鼻之鼻病多以补中益气、升清化湿法治之,以补中益气升清法为治疗头面部疾病上焦窍道不通之常法。小儿鼻病位在上焦,王霞芳教授指出“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常选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清阳得升则浊阴自降,鼻病自愈。
先天禀赋不足,肾元素虚,或久病体亏及肾,元气不能上敷,卫外不固,易引发鼻炎或鼻鼽,为本虚标实之证。《素问·宣明五气》说:“肾为欠,为嚏。”肾精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肾中精气充盛,则肺得温养,呼吸之气方可随肺气升降而下纳于肾,鼻自通和;若肾气虚衰,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清阳不升,浊阴上犯,肺失温养,兼六淫之邪内侵可致鼽嚏发生。
慢性鼻病多迁延反复,久则瘀血内阻,窍道不利。王霞芳教授指出瘀血是鼻病的病理产物,也是诱发和加重本病的病理基础。气行则血行,故临证常加用行气活血、凉血化瘀之川芎、赤芍、生地黄等药。
(二)熟谙药性,善用药对
王霞芳教授常将黄芪、太子参、生白术组成药对,三者相合,补气升清,善治肺脾气虚、气机升降失常、水湿凝聚不化之鼻病;桔梗、甘草载药上行,善清肺热,为治鼻喉之引经药;辛夷、蝉蜕轻清上浮,祛风止痒利窍;白芷、石菖蒲芳香燥湿,宣肺行气通窍。黄芩、苍术,苦寒配辛温,燥土利湿,土燥则金清;黄连、焦栀子,清上焦火热,折其上炎之势,则鼻衄自止。病久,气滞瘀阻,窍道不通,选血中之气药川芎,上行头目,合赤芍、生地黄清热凉血、行气活血化瘀。
(三)整体观念,兼重并病
鼻病常并发咽喉、扁桃体、耳部以及气管疾病,故在治疗鼻病时,应重视其他并发病的治疗,对取得临床疗效有积极意义。王霞芳教授临证从整体观出发,辨证求因,认为鼻、耳道、咽、气管均为五官窍道,七窍内通,生理、病理上可互相影响,其中一窍有病可殃及他窍,故应从整体分析,临床辨证当从脏腑功能失常及五行生克关系考虑,全面兼顾,一窍之病,当慎查是否受他窍影响,探求病因,不可见症治症,头痛医头,简单处理,应细致辨证,综合治之,方为王道。
版权声明:
原文选自林洁等主编的《王霞芳医案医论医话科普访谈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