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沙静涛教授治疗肛窦炎验案

求道

浏览:475

时间:2023-12-30

现代医学证明,肛管有髓鞘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组织及神经节,这些丰富的神经纤维组织共同组成肛管的附属感觉器官,肛窦部的反复炎症刺激极易造成患者的排便不尽、坠胀及异物感。排便 (尤其是粪便质硬)可进一步刺激或者损伤肛窦,加重疼痛


中医学认为:肛窦炎归属“脏毒”范畴。毒邪久蕴魄门,使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因此脏毒致病可使患者出现肛门部的疼痛不适感。《疡科心得集》曰: “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 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 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血之俱发于中也。”肛窦炎发于人体下部,结合三焦辨证,肛窦炎多属湿热为患。


西安市名中医沙静涛教授现任西安市中医医院肛肠病医院院长,基于肛窦炎病因病机的深入探究,沙教授对肛窦炎的治疗有自己独到见解。沙师认为肛窦炎急性期湿热为患,但湿从何来?《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脏使”,可见肛窦炎不仅责之于局部,还与肝、心、脾、肺、肾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虚致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水液输布失常,水湿留滞体内,日久化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湿热之邪下注大肠肛门则发生此病。若治疗不及时,湿热之邪反之又困阻中焦脾胃气机,形成恶性循环,反复发作形成慢性。


慢性肛窦炎以脾虚乃致病之本,湿热乃致病之标。因此,沙教授在临床实践中观察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治疗时不主张手术治疗肛窦炎,遵循中医外科“消、托、 补”的治疗原则,强调内服、外治相结合。内服药以健脾固本,常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佐以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活血化淤之品。


验案举隅

董某,女,52岁。2023年09月28日初诊。主诉:肛门下坠不适2年。现病史:患者自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门下坠不适,伴灼热、疼痛,自用痔疮药后未见明显好转,今为求系统治疗,故来我院肛肠科就诊。现症见:肛门下坠不适,伴灼热、疼痛,偶有腹胀不适,便意感频繁,大便解出质可,日行一次,无粘液脓血,伴纳差、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小便可,夜寐欠佳。舌淡暗苔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弱。


西医诊断:肛窦炎


中医诊断:脏毒


中医辨证:脾气虚弱兼湿热壅阻证


治法:健脾益气,清热利湿,兼以活血化淤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太子参 15g 炙黄芪 15g 当归 12g 醋北柴胡15g


陈皮12g 升麻10g 白术10g 焦三仙各12g


黄芩 10g 白头翁 15g 麸炒枳壳 15g 姜半夏 10g


北败酱 15g 酒川牛膝12g 马齿苋15g 醋延胡索15g


蒲公英12g 盐荔枝核15g 厚朴20g 炙甘草 6g


7付,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嘱其忌食生冷油腻、鱼虾海鲜、辛辣刺激食物,劳逸结合。


外用药:

痔炎冲洗散坐浴,早晚各一次。


复方角菜酸酯栓纳肛,坐浴后使用,早晚各一次。


二诊:2023年10月5日。下坠不适感明显缓解。仍有腹胀、肛门灼痛感。上方加大血藤15g,炒鸡内金 10g,继服7付。


三诊:2023年10月19日。患者食少倦怠,肛门坠痛及灼烧感减轻,大便稍有不利。舌质暗红,苔黄腻,上方加白术加量30g,炒桃仁10g,继服7付。


按语:西安市名中医沙静涛教授认为肛窦炎缠绵难愈且易反复发作的关键在于湿热之邪滞留魄门,胶着难解,顽固不化,加之脾虚运化失职,与气血搏结而形成此本虚标实之证。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水液运化。因此沙静涛教授主张从调理脾胃入手,遵循李东恒“脾胃学说”之旨,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清热利湿贯彻始终。


一诊: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升脾之清阳,重健脾益气以升清,方中使用黄芪太子参柴胡升麻白术以升清,且白术被前人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焦三仙合用,补消结合, 共奏补气健脾消食之功,又防诸药太过,损伤胃气;其中山楂酸敛,固涩化瘀止血,炒用兼能行气止痛止泻;当归身辛温,主入肝脾二经,调节二脏气机,以补气生血,化瘀止痛;陈皮理气和胃,使药补而不滞。黄芩大肠之火,泻下焦湿热川牛膝酸苦降泄,能使热下泄。白头翁马齿苋败酱草三药专入大肠经,清热解毒,尤善清泄肠道湿热。患者腹胀不适,加枳壳厚朴延胡索荔枝核蒲公英、姜半夏,以理气宽中,行气止痛。炙甘草补脾和中。诸药合用,升清降浊,健脾益气,清热利湿之效。


二诊:患者腹胀,肛门灼痛感,原方基础上加鸡内金10g, 药性甘平,以健脾胃;加大血藤15g以清热解毒。


三诊:患者食少倦怠,大便略又不畅,舌暗红,原方基础上白术加量30g以补气健脾通便;加炒桃仁10g,与原方中的川牛膝相须为用,活血化瘀泄热,使瘀血祛而避免“留寇”。

关联词条:

  • # 肛门肿胀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