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彭履祥:读书习艺贵权变

求道

浏览:90

时间:2023-12-22

陆士谔说:“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尤难。”在这方面,前人介绍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作借鉴。多数医家的著作,在序言、凡例等卷首篇章中,往往首先谈到写作目的和阅读方法以及要读者注意的关键问题或内容重点,如陈修园的“读书十劝”。就针对如何读仲景《伤寒》、《金匮》而言j张璐的“医门十戒”是针对医生应具医德而言,徐灵胎对学医应读哪些书,提出了建议,但育厚古非今之弊,不必照搬。惟唐立三的《吴医f[讲》和陆士谔的《医学南针》等书所倡导的学习方法,比较完备和实用。他们分别提出的“读书四字决”、,读书十则”,确有见地,值得参考。综合起来,约有下述几点:


一日“信”。要学好中医,首先必须相信。陆士谔初学中医时,存在“中医不如西医”的思想,收获不大。后因自病咳血,服用西药转剧,延其师诊治,聆听“木火刑金”之理,服药速愈,才认识到中医理论是可以信赖的,读起中医理论就有些体会了。但内心尚有“中医学术偏于理想”,“西医学术偏于实验”的看法。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认识到中医理论是很精深的,认病之细,在许多方面超出当叫‘西医“,其阴阳五行学说,确是有验的指导思想。从此,信心更为坚定,重读《素问》,收获迥然不同。现在我们学习中医,也同样存在一个“信”的问题,如果根本就不相信,或者半信半疑,那就淡不上认真读书和真正掌握的问题了。


二日“静”。读书要心静,有计划有秩序地反复诵读,潜心默索,知其然,更当穷究其所以然,不能企图省力,心粗气浮,但得一鳞半爪,就不求甚解。理解若有片面,则难深探奥旨。例如个人早年尝读《伤寒论》少阴病提纲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初未静心细读,误将微细二脉混在一起体会,后读陈修园注云:“微者薄也,属阳气虚;细者小也,属阴血虚。”陈元蔚云:“心病于神则脉微,肾病于精则脉细。”互参体会,始得要领。


三日“细”。要善于剔除锚处,淘汰衍说,辨别讹字。更需扩大眼界,善于互参,求其正反,识其正旨,知其隅反。陈修园说;“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才可谓之能读。”柯琴也说:“读仲景书,不仅知其正面,须知其反面,应知其侧面,看出底板。”这是由于仲景书多有引彼而铡此,因此而及彼,以及兜转、省文、前详后略等笔法,著不细心阅读,前后互参,是不能读懂的。其他古典医籍亦相类似。唐立三引朱丹溪紫苏饮加补气药治其族妹难产,是从读“痘胎饮”治疗湖阳公主难产案的反面悟出。吴瑭读《临证指南医案》,认出叶天士青蒿鳖甲汤是从小柴胡汤小变而来,是读书善识反面的例子。我曾在临床教学中,用小柴胡汤治疗4E娠恶阻,同学认为效果满意。后同学们诊治一侧顽固性恶阻,再用则不效,邀我会诊。察此患者体甚壮实,面赤舌红,口渴少津,脉弦数,乃肝胃热盛阴伤之征,改用益胃汤获效,也是从反面辨证治疗收到的效果。赵献可创“水生金”的理论,是从“金生水”的对面悟出。认为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凡气从脐下上逆,此肾虚不能纳气。毋冶肺,当壮水之主,或益火之源,使金从水生。我常用人参蛤蚧丸治久疗不愈的哮喘而收显效,即从此理得之。唐立三读《素问?通评虚宴论》中“肠僻便血、身热者死,寒者生’一段,据吴岜解释:“孤阳独存故死。”唐氏从实际出发,认为肠游便血证中,只有阴气竭的身热不已,乃属不治;若表邪下陷于阳明,治痢药中加粉葛升胃气可愈;阴盛格阳.下血身热,虽属危证,亦有用温药而生者,不必洵泥于俱死之说,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凡是书中有总结性的论点,不能仅从片面绝对理解。如所谓“胀不死的痢疾,饿不死的伤寒”,若不识正旨,不明句读,滑口念过,就可能曲解原意。仲景在《伤寒论》,《金匿要略》中论述的救逆法,很多是针对疾痈医治不当而形成的种种坏证而设,使学者巩误治救逆的辨证治疗中吸取教训,启发思路。读=件须善于前后互参,临床亦应仔细研究分析病因、病史及治疗前后经过,作为矫正认识、修订治则,正确遣方用药的根据。回忆四十年前随师诊治一“睁眼瞎”患者,双目不红不肿,似若常人,但不能见物者六年,屡经中西医诊治无效。先生诊视良久,询其病由经过,遂嘱写一桂枝汤全方,令服十二剂。我甚迷惑不解,经师分析:病起于风热小恙,目赤头痛,若阻辛凉轻剂即可外解,而医者投过剂苦寒,邪闭于里;另一医见苦寒不愈,改用辛温,又不效}继进补益肝肾之剂,致使外邪内陷,营养紊乱,气血不能上荣于目,故双目虽睁而不能视物,他无所苦,惟时微恶风寒可征,用洼枝汤外和营卫、内调阴阳。患者服之六剂,果然双目已能看报纸大字,恶寒消失,仍于原方增黄芪一味,继服十余剂而完全恢复视力。此是善于借鉴前失、辨识今证的例子。


书宜读活,切忌拘泥呆板。如仲景《伤寒论》,其理法方药,六经辨证,不可看成只能用于伤寒,同样亦可适用于其他疾病;《金匮*所论杂病治疗法则,亦可运用于所列病种以外的疾病。读仲景书如此,读其他各家著作,也应有客观而灵活的眼光。中医学虽有各家学说,但其基本理论是一致的。故病虽不同,病因病机相同,则辨证、治则即可互通互甩。所谓“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此而言。我在临床上常用温经汤治男子肝经虚寒之寒疝、腹痛j用百合地黄汤治心肺阴伤之瘿气;用仙方活命饮湿热血郁之历节;1I}l黄鳝汤代替鲤鱼汤治疗脾虚水肿;用补中盎气汤加附子治疗牌气下陷,肺气卜逆,阳虚外感,或久咳遗尿症,皆能收到顶期之效。王盂英治百合病,因“百合无觅处,遂以苇茎、麦冬、丝瓜产、冬瓜皮知母为方服之,一剂知,二剂巳。”说明书读活了,扩大了眼界,便能举一反三,运用白如。


至于剔锆、辨讹,去伪取真,也是读书必下的功夫。因书上的东西,不町能完美无缺,有不目丁合实际理论和片面、主观的认汉,有引证错误的。至于传抄、印刷之误就更多。唐立三举例李东垣把“损者益之,劳者温之”■沿,误为《内经*原文者}又如《病机十九条》中“诸痉强直,皆属于湿”一条的“晰”,“皆”二字,实欠准确恰当;再如张沽古说“暑必挟湿”,而王孟英则说“暑不挟湿”,二家之说,各执一端,均欠全面。读经典著作,对随文敷衍,牵强附会,不切实际的注释,不可亩从。如张景岳、平陈言的“胃疟起于饮食”的说法,张氏认为“凡先叫于疟,而后食滞者有之,未有不因于外邪而单肓食疟。”这是符台实际的评论。再如陈元蔚在论_枞实的功用时说:“枞实形圆臭香,香主枢,圆_丰转。”这种解释过于牵强,不能置信。传抄,印刷之误,若不校正,一字之差,毫厘千里。当然,要做到发现错讹,鉴别真伪,除心细眼明外,还在于见识水平的高低。


读书要讲求方法,临床学习也应选择正确的方法。临床学习第一阶段的仃务和目的,是将所学的悖本知识印证于病人,将抽象理论运用于解释具体证候,从而以此指导诊断和治则。书本上的论述是经过条理化、系统化的,与临床实际不可能处处吻合、对号入座,所以就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疾病虽千变万化,但有其规律可循。症候虽千差万别,真假混杂,用四诊八纲细心诊察,结合分析,是能摒去假象,抓住关键,认清病证的。所以在临床学习中,不但要学习老师选方遣药,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老师诊察疾病和立法选方用药的理论依据等。如果只知抄录一方一药,忽视了用理论去指导临床,可能就会成为以药试病或头痛医头的医生。有了一些临床知识以后,更须注意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来椅验理论正确与否。所谓灵活运用,是在大的原则法度指导下,选择最合适的具体方药而言。孙真人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孟轲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即是此理。

关联词条:

  • # 彭履祥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