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英治疗太息症经验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张德英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40余载,总结并开创了“脾实证”理论,临床擅长应用五行辨证体系,在心脑血管类疾病的治疗与防治方面颇有效验。他对“太息”一症的治疗有着独特见解,笔者有幸侍诊,现试析其对“太息症”的诊疗思想。
太息又称叹息,是指患者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多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的表现。此为现代多数医者对太息症的认识,亦有医者认为当主要责之体内宗气。张德英溯本求源,以《黄帝内经》为理论根基,认为太息作为一个临床症状而言,其病机或虚或实,如气虚、脾虚中气下陷、血虚不足以载气等致太息,此为虚;肝郁气滞、痰浊、瘀血等致太息,此为实。经多年临床发现,有心血管类疾病患者多伴有太息的症状,多属于中医“胸痹”的范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此类多属脾实生痰,痰浊痹阻心脉、逆乱气机而致太息,当以实证为主。
太息释义
太息现被译作叹息或叹气,二者实则不尽相同。《广雅·释诂一》言:“太,大也。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太”是指事字,古作“大”,本义:过于。故“太”之意为“大”或“极大”,太息在此应译为大口地呼吸。《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张景岳于《类经》注:“闰,余也。犹闰月之谓,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故此“太息”为较长呼吸之意。盖长呼吸者,必先长吸而后再呼,然有重吸气与重呼气之别。《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身之气,其升、出之动力,肝也;其降、入之动力,肺也。故气虚者多以吸气为快,肝郁气滞者以呼气为快。若将“太息”仅作叹气解,重呼气而轻吸气,实乃有失偏颇。
太息病因
现在多数医者论太息从气滞与气虚两方面考虑,气虚与气滞确可致太息,而导致二者出现的原因又不可不察。《灵枢·口问》曰:“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首次将心与太息联系起来,《说文解字》曰:“急,褊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褊者,衣小也。故凡窄狭谓之褊。”“约,缠束也。”盖气主行血,血可载气,脉道狭窄以致血气流通不畅而成气滞,血脉变窄则载气之量亦减。故大口呼吸者,实乃人体自我补救之机制也。因呼吸之气一可充人身之气,二可行血脉之滞。《灵枢·五味》:“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此乃宗气之组成,而宗气又有“贯心脉以行气血”之用,所以通过大口呼吸可以鼓荡血气的运行。本段经文提出太息的原因虽为“忧思”而成,但已表明“心系急”确可致太息。由此广而推之,凡可致“心系急”形成的病因均可出现太息。
脾实证与太息
中医自古便有“肥人多痰”之说,盖膏粱厚味酿生痰浊,痰浊之证可由胃摄入过剩,大于消耗及排出而成。痰浊生于中焦,可由未腐熟之水谷化而成痰,正如张景岳所言:“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唯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矣。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因天地之间,邪正本无绝对概念,水谷得脾胃运化则内生气血,以荣五脏;若不得尽化则生乖变而为痰浊。既成痰浊则为邪气,依“邪气盛则实”之理,故称此为脾实证。今人生活富足,饮食多甘甜肥美,纵眼观之形体丰腴、大腹便便之人已不在少数,且患“三高症”等富贵病者更是比比皆是,脾实证已然成为当今时代之流行病。
张德英认为由痰浊导致“心系急”是当代太息症患者的主要病因。《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此“浊气”论其常则指谷之正者,养人之精微者是也;言其变则指痰,故痰浊可循此径从胃上至心脉。然痰为阴邪,其性黏腻,至于脉中则脉道为之阻遏,黏附于管壁积聚而成斑块,血脉由是乎狭窄。或致血行缓慢,即西医所谓血黏稠,然血主载气,血中既浑,载气之力势必降低;气主行血,血行缓慢,其气必然壅滞,血液黏滞日久又可生瘀血,极易形成痰瘀互阻之势。此时血中既浑、脉道已窄,势必通过大口呼吸以补气、行气,此乃因脾实而形成太息之主要原因。
脾为土脏,痰浊既生于中土,首居于此,即为土实。昔日张仲景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今之脾病亦可传肝。按五行之理,肝属木,性善条达,当以疏土,此为常态。若土家实,木疏之而不动,肝由是乎郁,气由是乎滞,筋由是乎急,更会加重血脉狭窄的状态,从而加重太息。
太息治则治法
痰浊痹阻血脉之太息既可有气虚之象又可有气滞之象,若见大口吸气则云气虚者,只见标而未见本,气虚之象实乃痰浊所致,所谓“大实有羸状”,治当以化痰通痹、理气开郁为主而并非补气。痰浊祛、痹阻通,气虚、气滞之象则消,太息乃止,此即“治病必求于本”之谓也。
痰浊为土实,据《内经》“实则泻之”之法,治当以泄土。究之痰为阴邪,当以下降为顺。胃主和降,若胃中痰涎随此下降而至大肠,则中焦痰浊得消,亦将不在人体为患。根据五行辨证的原则,张德英将此过程称为“化土生金”,而创“生金消土”之大法并以此为治疗痰证的首选方法。
验案
姜某,女,51岁。2019年2月27日初诊。
主诉:太息,胸闷,时心悸,头晕且蒙,情绪抑郁,大便两日一行,脘痞欲吐。舌质偏红,苔白腻。脉浑而欠匀,肝脉亢郁。
中医诊断:胸痹。
辨证:痰浊滞心,肝郁气滞。
治法:化痰通痹,助木疏土。
处方:清半夏10克,瓜蒌20克,川贝母(打碎)5克,紫苏子10克,竹茹13克,广藿香10克,石菖蒲15克,北沙参15克,地龙6克,苏木10克,炒枳实15克,厚朴10克,赤芍15克。共14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2次服。
3月13日二诊:药后诸症皆减,大便一日一行。舌苔后三分之一白腻,脉肝郁减。于上方加天竺黄10克,生姜3片。14剂,服法同前。
4月3日三诊:太息、胸闷、头晕已消,脉已见匀,肝郁亦减。仍有时脘痞欲吐,上方去天竺黄。继服2周,痊愈停药。
按:患者脉浑,什么是浑脉?张德英认为浑脉乃脾实证之一大指征。《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浑浑革至如涌泉”,张德英发皇古意,重提浑脉之名,认为痰浊壅于脉道,血气为之不清,如同江河中充满泥沙,浑浑汩汩,脉之至数之间不清晰而有连绵之意,谓之浑脉。该患者脉象欠匀即西医所谓心律不齐者,故而出现胸闷、心悸之症,痰浊生于中焦而积聚于此,胃失和降则脘痞欲呕,肝疏泄而不畅则郁,心情于是变差。肝性升发,痰浊蕴阻,清阳不得升至头面部于是出现头昏蒙。脉浑、苔腻即是痰浊之明征。按五行之法则,竹茹、枳实以繁木制土;半夏、厚朴、贝母、菖蒲、沙参生金以消土,藿香芳香醒脾,为培土生金之要药。地龙、苏木、赤芍走血分,通决血中之痰,即“血实宜决之”之谓。方中瓜蒌与半夏相配,乃师仲圣小陷胸汤之法,清降胸中之痰浊。全方用半夏等金药降肺以降胃,用竹茹以降胆,构成肺降则胃降,胃降则胆降之气机循环,再合以枳实、厚朴,取“承气汤”之意,承接肺气,以至大肠,使痰浊肃降而下。木家之药有入肝与入胆之别,肝者乙木也,主升;胆者甲木也,主降,故治痰者多用胆药。张德英认为,胆家之药首推竹茹,此乃竹之中皮。竹之性刚而直,将军之比。遇金秋而不改其青,处湿热之地而固其土,竹茹禀木气盛可知。然肝木为脏而其中实,胆木为腑而其中虚,竹其本中空,故竹茹当为胆药。此方中并未用所谓疏肝解郁之品,而肝郁亦得治,其理即是痰降则木疏,顺其条达之性而治也。二诊诸症皆减,药已中的,于原方中加天竺黄、生姜增加化痰之力,且生姜合半夏成小半夏汤以和胃止呕。三诊诸症大消,痰浊近祛,然病人仍呕而欲吐,此乃邪气去而胃气未完全恢复,故去天竺黄防止其寒凉伤胃,继服两周诸症皆罢而愈。由此观之,先生以痰证之论治疗太息症理法具备而颇有效验。
张德英在脾实证而致太息的治疗上,认为过食膏粱厚味酿生痰浊,痰浊为患致心脉痹阻,痰浊土实亦可侮木而致木郁,气机失调终成太息症,治则当以化痰为本,兼以活血。气机条达,此症自除。张德英治疗太息症的理论根于《黄帝内经》,守绳墨而废绳墨,将其中理论扩而充之,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完备的辨治体系,故而临床治病,效如桴鼓。(高圣柠 河北中医学院)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