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内容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茯苓丸

处方

茯苓(去黑皮)1两,肉豆蔻仁(炮)1两,人参1两,白术1两,干姜(炮)1两半,桂(去粗皮)半两,诃黎勒(炮,去核)半两,甘草(炙)2钱。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上气腹胀,脾胃不和,心胸满闷。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生姜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圣济总录》卷八十二:茯苓丸

处方

茯苓(去黑皮)3分,木瓜1枚半(切),桂(去粗皮)半两,木香半两,诃黎勒皮半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白术半两,干姜(炮)半两,高良姜半两,人参3分,枳壳(去瓤,麸炒)3分。

制法

上药除木瓜外,为末,先将木瓜饭上蒸熟,研如膏,次入诸药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脚气,心腹胀急,不思饮食,干湿霍乱,泄泻转筋。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煎人参茯苓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观聚方要补》卷九引《经验良方》:茯苓丸

处方

牛膝当归白术、黄耆、肉桂独活各等分。

功能主治

产后发喘,四肢浮肿;妇人产后遍体疼痛,腰背不得转侧,手脚不得动摇,身热头痛

用法用量

生姜5片,薤白7寸,水煎服。

摘录
《观聚方要补》卷九引《经验良方》

《医方大成》:茯苓丸

处方

五倍子(去瓤)4两,莲肉1两,龙骨(煅)1两半,左顾牡蛎(煅)2两,茯苓2两。

制法

上为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消渴疾。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盐汤送下。仍兼服灵砂黑锡。

摘录
《医方大成》

《直指小儿》卷一:茯苓丸

处方

茯苓(去皮)、川黄连(去须)、枳壳(炒)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婴儿初生,恶秽入腹,腹满气短,不能饮乳。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乳汁调灌下。

摘录
《直指小儿》卷一


其他同名方

《直指》卷十:茯苓丸

处方

茯苓

制法

上为末,山药作糊为丸。

功能主治

心虚梦泄。

用法用量

每服4钱,空心米汤或酒送下,临卧又服。或只为末散,熟水调下4钱亦可。

摘录
《直指》卷十

御药院方》卷四:茯苓丸

处方

三棱6两半,蓬莪术6两半,青皮(去白)3两,陈皮(去白)3两,白术3两,槟榔2两半,木香1两半,枳壳(麸炒,去瓤)2两,白茯苓(去皮)1两,半夏(汤洗7次,去滑)1两半,牵牛(头末)4两。

制法

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

功能主治

升降阴阳,消化滞气,祛痰逐饮,美进饮食。主中焦气涩,胸膈痞闷,饮食迟化,四肢困倦,呕逆恶心

用法用量

不以多少,食后生姜汤送下。

摘录
御药院方》卷四

魏氏家藏方》卷四:茯苓丸

处方

茯苓2两,木猪苓4两(锉)。

制法

水2升,同煮干,去猪苓,只用茯苓为末,以黄蜡2两熔化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小便白浊。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细嚼,盐汤送下。

注意

忌米醋。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四

《普济方》卷三十三引《卫生家宝》:茯苓丸

处方

猪苓2两,茯苓半两,半夏半两。

制法

上药,半夏汤浸8-9次,锉作2片,同木猪苓1处炒令黄色,去猪苓不用,只取半夏研细,同茯苓、粟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男子小便白浊,渐成淋沥,或痛或不痛,日久觉瘠瘦,四肢乏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空心热水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十三引《卫生家宝》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