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门纯德(1917—1984),字秉洁,河北蔚县人。门纯德先生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学子,他的后代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五个孩子中有三个承传衣钵,走上了医学之路,并成为出色的医家。孙辈之中,有四人学医,门学民、门学来兄弟两人大学毕业后还开设了门氏中医门诊部。他的长子门理章、三子门军章和四子门九章都是幼承家学,稍长即跟随父亲临证学习,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各家的学术经验和现代医学知识,在工作中卓有建树。


门纯德青年时代,自学中医,勤奋攻读,孜孜探求,1937年正式行医于乡里,1954年被聘为山西省广灵县人民医院中医师,1957年调至晋北卫生学校任教员,1962年调至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先后任教师,讲师,副教授。并先后被选为山西省第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西省中医学会理事。


门纯德学验俱丰,是山西省最早聘为副教授的中医,有山西中医临床“北门”之誉。曾撰写大量论文在国内医刊上发表,其中桂枝汤运用经验被收入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其治疗疑难杂证,尤其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银屑病,肿瘤的经验和见解,受到了国内医学专科学术会议的关注,并先后编写了《中医学基础》、《中医治疗学》等教材。所著的《名方广用》部分被编入全国统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附:名方广用)》(近现代名中医未刊著作精品集) 一书。


1984年8月24日,门纯德先生突发脑溢血不幸辞世,终年67岁。门纯德的逝去是中医事业的一大损失。大型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精选了为中华现代百年贡献卓着、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门纯德先生赫然入列。


学术思想


临证施治,阴阳为纲,法尊仲景,方精药简


门纯德尊崇《内经》,对阴阳学说更是研究颇深。他认为,疾病的千变万化总不离乎阴阳。病有阴阳,脉有阴阳,药亦有阴阳。故阴阳者.为医道之总纲。疾病之六变,是疾病病性、病机之总结,也是分析和认识疾病病因之关键。为医之道,在于提纲挈领,把握关键,如此则病无遁形,治之多胜。在临床上,门纯德阴阳的对立统一、承制生化、相互依存、互为消长及脏腑气机的升降平衡等观点,融会贯通,不仅用阴阳学说来认识和解释疾病,而且还用阴阳学说来指导制方遣药。


治阳虚外寒证,长于兴阳,善用附桂,用益火之源法;治阴虚内热者,予壮水之主法;遇阴盛阳病者,用通阳泄浊法;逢阳盛阴病者,用泄热生津法;治阴阳俱损之人,一般先兴其阳气,而后再资生阴分;治阴阳濒将离散,回阳尚须救阴,育阴必须敛阳;治阴寒内盛、逼阳外越之危候,亟于引火归源,多求其速决;治邪热充斥,釜底抽薪,取荡取涤,意使水火各安,阴阳臻平。


门纯德治病,十分注重求本。他认为,欲探其本,工夫全在于识证。若能“求”之,须先“识”之。他说:“医如弈,一子走不好,常掣动全局,弄不好就满盘皆输。倘若一方一法掌握好了,常可使胜券在握。故必须胸怀全局,运筹帷幄,如果犯虚虚实实之戒,确可贻害人命。”


曾治一患者,失眠3月余,证见面色发青,双目布满血丝,彻夜不卧,烦躁,昼喜倦卧,食少言少。询其病前曾得大汗,偶卧时双手喜放置胸前。诊其舌脉后,辨为心阳内伤,心气虚馁,气血失和。遂疏以桂枝甘草汤原方,两剂而愈。


此类例证甚多,如用四逆类方药治疗肾萎缩之高血压乌头桂枝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持续高热11个月的变应性亚急性败血症大黄丹皮汤治疗妊娠期肠痈、子宫宫腔脓肿,桃仁承气汤治疗妊娠大出血.黄芩汤治疗菌群失调综合征以及猪苓散治疗泌尿系结石等,均取得良效。


立足阴阳,注重阳气,长于温运,刻意变通


门纯德辨证施治注重阴阳。在阴阳之中尤重阳气,认为人体阴阳之气虽互依、互制、互用,但其作用绝非均平,阳气常占主导地位。在生理上,阳气是决定生化的主要方面;在病理上,较之阴精,阳气受损更易更速,阳气一经受损,则人体机能下降,病发迅速,变证丛生;在治疗上,阳易骤生而阴难速长,故较之补阴,兴阳收效更捷。兴阳得当,可迅速扭转病势。临床若能注重兴阳、护阳,便可把握关键。观当今之医,用药多远热近寒,善治热证、实证,而拙于寒证、虚证。塞北地高天寒,临床病于阳者居多,若不能认识阳气之重要,不能善治阳损之证,为医则失之大半矣!


临证擅长用“兴阳温经祛寒法”治疗阳虚寒凝之证,对仲景之方极为推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小儿腺病毒性肺炎危证,通脉四逆汤冠心病大黄附子汤治麻痹性肠梗阻白术附子汤附子汤不孕症,乌头桂枝汤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桂枝甘草汤治严重失眠等。在使用温运诸方中,对附子桂枝等药的运用颇有独到之处。他认为,附子虽大辛大热,但走而不守,其副作用少于肉佳、干姜,用于虚寒之证自不必说,即使阴虚内热、阳亢之证,只要配伍得当,亦大有奇功;桂枝本可解表温里,然合理配伍,却兼有制悸、平冲、温补中焦、化气行水、理气、活血、通脉等多种作用。临证巧于方中加减使用桂附之类,取效颇多。


法药拓宽,联合方组,掌握病机,循序渐进


整体观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门纯德认为,治疗慢性病,掌握整体观更为重要。通过对慢性病演变规律的摸索,总结出一套方与方的君、臣、佐、使——“联合方组”,达到主次相应、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治法。


如治寒凝血滞型脉管炎,患处冰冷青紫,甚则溃烂脱骨,剧痛难忍。他认为,此病以阳虚寒凝为本,气血瘀阻为标,治宜“先温后通”,当兴阳活血并治,而兴阳需本阳表阳兼顾,活血应与补气养血结合。故常先以乌头桂枝汤兴阳祛寒,继以当归四逆汤温通四末,在此基础上施以自拟活化汤活血化瘀,养荣汤补气养血。若只服乌头桂枝汤,则恐化燥伤阴,甚至乌头碱中毒;单用当归四逆汤,药单力薄,亦难收效;若纯以活血化瘀,就成冷活血死化瘀,则“冰冻未解,水难成流”。只有四方轮流交替,主辅相承,互依互用,才能渐收全功。


不仅肾病脉管炎,其他慢性顽固性疾患,均采用此法论治。临证总不离乎先治其本,继则图标,或先治其标,进而标本兼顾、缓缓图本的治疗原则。门纯德认为,临证许多慢性病“百孔千疮”,用药确难顾全,与其治其病,不如治其体。用联合方组前后缓急,次第轮服,井然有序。曾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治病也可以假途灭虢,旁敲侧击。对久病痼疾,即使是积聚结凝也宜衰其大半而止,穷寇勿追,静以待时,养护正气,渐磨渐消,使人登寿域。”

  • 门纯德用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如治一患者,男,19岁,平素1日3餐用冷水就馒头,某日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口中吐粪,被送入医院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

    求道

    畅读VIP

    367

    0

  • 门纯德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伤寒论》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一男性患者。患者是一个较重的胃肠型感冒。当他脱水较重的时候,当时的另一教员就准备给他输林格氏液,当时患者呕泻不止,眼...

    求道

    畅读VIP

    356

    0

  • 门纯德用大黄甘草汤
    《金匮要略》曰:“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此方治疗食已即吐之证,此类病例很多,在此略举一二。曾有患者,男,七岁。因呕吐不止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不效,来诊。诊见:患者双目略有下陷,体温不高,食已即吐...

    求道

    畅读VIP

    366

    0

  • 门纯德用桂枝附子汤
    《伤寒论》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曾治一位19岁的女性患者。当时患者因关节疼痛上楼都很困难,视其皮下结节较为严重,色发红,诊其脉并不...

    求道

    畅读VIP

    322

    0

  • 门纯德用一味白术酒
    清·陈修园《时方歌括》云:“治伤湿身尽痛,即白术一两,酒煎服。不能饮者以水代之。”《神农本草经》云:“白术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位40多岁的男性...

    求道

    畅读VIP

    396

    0

  • 门纯德用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此方治疗因大汗后造成的心悸、失眠。门纯德先生曾治一姓郑的患者,因淋雨感冒后自服1大碗生姜红糖水,出了1次大汗,导致严重失眠...

    求道

    畅读VIP

    376

    0

  • 门纯德用泽泻汤
    《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曾治一位六十余岁的老太太。平时血压较高,一般是180/120mmHg左右,头晕脑胀,手指麻木。自述:头晕非常严重,不敢动弹,来诊时血压不太高,1...

    求道

    畅读VIP

    375

    0

  • 门纯德用白术附子汤
     《金匮要略》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用此方需抓住四点:四肢厥冷;面色苍白;不想喝...

    求道

    畅读VIP

    329

    0

  • 门纯德用乌头煎
    《金匮要略》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曾治一位60岁男性患者,在某医院就诊,怀疑是脉管...

    求道

    畅读VIP

    334

    0

  • 门纯德:半夏泻心汤的方义及临床应用
    组成半夏10g 黄芩9g 干姜6g 人参6g 川黄连6g 炙甘草6g 大枣4枚,水煎服。主治胃气不和,症见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方义体会本方原治少阳证因误下而成...

    求道

    畅读VIP

    382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