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三谈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吴生雄

浏览:749

时间:2020-08-18

可以自豪地说:辨证施治是我们中医的优势所在也是我们中医的精髓!这是其他医学所望尘莫及的!病人有个体差异:胖、瘦、强壮、衰弱等,一个体重两三百斤的人和一个只有八九十斤重的人他们的用药量是有很大区别的;发病的时间比如日哺发热或半夜子时发热都是很有讲究的;气候的阴晴、凉燥、寒热对疾病也是有影响的;南方和北方由于地域的差异用药也就有所差别;生冷辛辣、暴饮暴食、房劳无度危害极大,经常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男、女、老、幼有所不同,七情六欲有所影响,还有风寒暑湿燥火不同致病邪气的侵袭等等这些复杂的致病因素就需要我们治病时辩证施治,我们中医的老祖先总结的很好——“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上述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面对病人只有先把证辩准后才能很好地去治疗,假若证辨不清所处的方药就是无的放矢,就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乱撞,碰巧治好了也只是瞎猫碰见死耗子而已,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把中医的基础理论学扎实并且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贯穿实践、活学活用,努力地去提高自己的辨证功夫。


吾临床多年越来越感到识证之难,深深体验到把病证辩准后的那种药到病除是多么的惬意!


一个小小的感冒或者发热或者咳嗽经过我们中医辩证施治后往往一两剂药就很快解决了,而那些不会辩证施治,所有的感冒、所有的发热、所有的咳嗽都是千篇一律的用药,致使很多没有学过一天医的老百姓记住这些“死公式”后自己都会给自己“看病、买药、输液”,治病要是真的这么容易!他们那些治疗手段也就不会使一些感冒发热咳嗽就让病人花费成千上万的人民币甚至住院很长时间了。


一个单纯的发热假如辩证不准也不是那么好治的,这点我在本书第一章医案篇《近期速效案例三之识证之难+经验结晶》有过详细的介绍,今天再举一例发热以兹证明。


2014年6月27号晚上11点多我那2岁零5个月的小儿子突发高热,由于是夜里吃中药不方便只好给孩子口服复方锌布颗粒暂时退热,28号早上量体温38度,这时孩子的后背上汗津津的,7点半喝豆浆时额头上冒了一层汗,察看孩子的舌质偏红、扁桃体有些肿大并且上边附着两三个脓点,我结合孩子这几日吃了不少上火的东西以及27号晚上卧室里空调温度调的过低,大人都感到有点凉,孩子有明显的受凉史,辩证为:外寒内热的寒包火证,似乎用大青龙汤比较合适,但是孩子有发热、汗出的现象,大青龙汤是治疗无汗证的与此矛盾,这该怎么办呢?这时我平时博览群书多背多记的好处就派上用场了,我很快就想到了郝万山老师《伤寒论讲稿》中关于这种情况的解释:“ 有一天,我在门诊,来了一个小伙子感冒发烧看病,这个小伙子说,昨天晚上下雨,我从单位回家的时候也没有带雨衣,就淋湿了,我想我身体挺壮的,不怕雨淋吧。没想到回到家里就自己洗了洗就开始睡觉了。睡到半夜的样子,全身冷啊,冷得直打哆嗦,然后打喷嚏,鼻流清鼻涕,身上痛,头痛,随后就发烧,一试表(体温)39.5°,这已经是后半夜了,自己从抽屉找了一片解热镇痛药,吃了一片也没有出汗,又吃了一片,出了一些汗。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头还是痛,身上还是痛,活动活动,喝了一些热粥,身上还是出了一些汗,但是体温呢,38°左右;他把这个病(情)讲完之后,我们有的同学说,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因为什么呢?昨天晚上起病之初,先有的寒战,直打哆嗦,后有的发热,而且在寒战发热之后,身上一点儿汗也没有,一直吃了两片退烧药,稍稍出了点汗,这是个太阳寒证,到现在他还有头痛,他还有全身的疼痛。另外一部分同学说,你今天早上怎么来的?小伙子说,我挤公共汽车来的,那你出汗了没有?他说我早上喝热粥的时候出了点汗,这一挤公共汽车又出汗了,现在身上又没汗了。这一拔同学说,你看看,他现在有头痛,有发烧,有汗出,是太阳中风证。这两组同学就争持不休。


争持不下的时候,我这个时候突然想到了第13 条,张仲景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那么这个小伙子呢,有没有头痛呢?有;有没有发烧呢?有;有没有汗出呢?稍稍动一动有汗出;有没有怕冷呢?他现在还是在怕冷。


正好符合第13 条的这个症状嘛,所以我突然觉得第13 条是不必要去辨具体是中风还是伤寒


你说这个小伙子,你给他辨成中风证吗?他起病之初确实先有寒战,而以后见到发热,一点汗都没有,头痛,全身疼痛,就是个比较典型的太阳伤寒证候。可是,现在呢,他吃了西药退烧药以后,你再说他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那就不大合适了。因为他一活动就有汗出,可是你要诊断是太阳中风证吗?他起病又不是典型的太阳中风,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就适合第13 条的这种状况,就是对症状用方。凡是太阳病,不管经过治疗还是没有经过治疗,不管原来是中风还是伤寒,只要现在症状见到了头痛发热,汗出,怕冷的,见到这四个症状,你对着这个症状用桂枝汤就可以了。这不是对第12 条太阳中风证的重复,而实际上是扩大了桂枝汤的适应范围。


它和第12 条一样吗?不一样。第12 条就是典型的太阳病的中风证,用桂枝汤,那是桂枝汤的适应证之一。而第13 条,它扩大了桂枝汤的使用范围。不管这个病原来是中风还是伤寒,经过治疗还是没有经过治疗,现在不大好确诊是中风还是伤寒,只要对着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汗出,怕冷,你就用桂枝汤。这叫“抓主证,对证用方”。我写的不是证候的证而是症状的症。第12 条太阳中风,那是既辨病又辨证。第13 条只是说太阳病,辨病了没有辨证,你对准这四个症状用方就可以了。”


参考郝万山老师的经验孩子的病应该可以用桂枝汤,但是孩子又有里热的问题这就需要加上石膏来清理热,又考虑孩子病伊始表邪尚重故稍佐麻黄解表散寒。


处方:桂枝4克,白芍4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石膏12克,麻黄5克 一剂。


方子开出来后一看这不是个“桂枝二越婢一汤”吗,《金鉴》云:“桂枝二越婢一汤,即大青龙以杏仁易芍药也。名系越婢辅桂枝,实则大青龙之变制也。去杏仁恶其从阳而辛散,用芍药以其走阴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则主治不同也。以桂枝二主之,则不发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二物,不过取其辛凉之性,佐桂枝二中和表而清热”


药熬好后9点多了赶紧给孩子服下,12点量体温降了一些37.6度,下午2点又让孩子喝了一次药之后量了几次体温都正常,28号晚上6点50量体温38度,由于孩子说啥也不肯再喝中药了只好给孩子口服口感好的复方锌布颗粒。


28号晚上至29号10:40孩子一直没有发烧精神状态也很好。


29号11:45我摸了摸孩子的身上有汗,额头上、身上、胳膊上凉凉的,但是一量体温38.5度,汗出而热不退。


再次观察孩子的扁桃体已不肿大并且扁桃体上的脓点消失了、舌质不红了、脉沉,知是病情有了变化,需要重新辨证。


分析:虽然孩子发热汗出但是脉不洪大,舌质不红、舌苔润不干不燥不黄,嘴唇不干,咽部不红,大便不干小便不黄所以排除病传阳明的可能。


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个“发热”“脉沉”是表里同病,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的是一个风寒表实兼里虚证,而孩子是发热汗出,脉沉,再结合孩子平素阳虚的体质,这是一个风寒表虚兼里虚证,这就需要变通一下灵活运用了,所以我就把麻黄细辛拿掉换上桂枝汤


处方:桂枝4克,白芍4克,炙甘草3克,附片3克,磁石6克,生姜2片,红枣2枚 一剂。


29号12:30喝上药5调羹,29号1:30量体温37.6度喝6调羹。


29号下午5点12分体温37.4度,考虑由于时间仓促这次的药熬的时间短,熬出来的药液有些淡,故把药渣重新浓煎后给孩子喝了8调羹。


29号晚上9点38分再次给孩子服药7调羹,29号晚上10:55量体温35.6度,29号晚上11点多再次体温35.3度。


30号凌晨4点多体温35.2度,已不发烧外证已除,病转阴阳两虚,继以芍药甘草附子汤善后。


30号白天一整天没发烧,7月1号一整天孩子欢蹦乱跳的,愈。

关联词条:

  • # 辨证论治
  • # 小儿发热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原创文稿,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