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原文

桂枝 (去皮) 十八铢,芍药十八铢,麻黄十八铢,甘草 (炙) 十八铢,大枣 (擘) 四枚,生姜 (切) 一两二铢, 石膏 (碎,绵裹) 二十四铢 

拆算现代剂量

桂枝(去皮)11.3g,芍药11.3g,麻黄11.3g,甘草(炙)11.3g,大枣(擘)4枚,生姜(切)16.3g,石膏(碎,绵裹)15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备注

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相关条文

伤寒(1条):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各家论述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此义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是汤也,名虽越婢之辅桂枝,实则桂枝麻黄之合剂,乃大青龙以芍药易杏仁之变制耳。去杏仁者,恶其从阳而主气也。用芍药者,以其走阴而酸收也。以此易彼而曰桂枝二,即主之以不发汗可知。而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之二物,则是寓发于不发之中亦可识也。寓微发者,寒少也。主之以不发者,风多而宿疾在少阴也。


柯韵伯《伤寒附翼》:

考越婢方比大青龙无桂枝杏仁,与麻黄杏子石膏汤同为凉解表里之剂。此不用杏仁之苦而用姜、枣之辛甘,可以治太阳阳明合病,热多寒少而无汗者,尤白虎汤证背微恶寒之类,而不可以治脉弱无阳之证也。


吴谦《医宗金鉴》

此方即大青龙汤以芍药易杏仁也。名虽越婢辅桂枝,实则大青龙汤之变制也。去杏仁,恶其从阳而辛散;用芍药,以其走阴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则主治不同矣。以桂枝二主之,则不发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二物,不过取其辛凉之性,佐桂枝二以和表而清肌热,则是寓微汗于不发之中,亦可识也。非若大青龙汤石膏麻黄,而为发汗驱热之重剂也。


桂枝二麻黄一汤,治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而无热多寒少,故不用石膏之凉也。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如疟状,热多寒少,而不用石膏,更倍麻黄者,以其而佛郁热色,身有皮肤作痒,是知热不向里而向表,令得小汗,以顺其势,故亦不用石膏之凉里也。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而用石膏者,以其表邪寒少,肌里热多,故用石膏之凉,佐麻桂以和营卫,非发营卫也。今人一见麻、桂,不问轻重,亦不问温覆与不温覆,取汗与不取汗,总不敢用。皆因未究仲景之旨。麻黄桂枝只是营卫之药,若重剂温覆取汗,则为发荣卫之药。轻剂不温覆取汗,则为和荣卫之方也。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

今此一证,亦与前证大同,为脉微弱,此无阳,不可发汗,宜桂枝越婢汤。且此汤亦即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减杏仁石膏也,杏仁能发汗,故去之;石膏能去虚热,故加之。


张璐伤寒缵论》:

此汤与各半证治相类,主亦相类,但彼以不得小汗而面热身痒,故减小桂枝汤之治,而加麻黄杏仁,此以胃热无津而不能作汗,故减小大青龙之制,去杏仁而加石膏。以杏仁下气走表,非无津液者所宜,石膏辛凉化热,正胃热所喜尔。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桂支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三方并两方合用,乃古之所谓复方也。细审其制,桂枝麻黄各半汤,助正之力,侔于散邪;桂枝二麻黄一汤,则助正之力多而散邪之力少,于法为较和矣;其桂枝二越婢一汤,本无热证而加石膏者,以其人无阳,津液不足,不胜桂枝之任,故加甘寒于内,少变辛温之性,且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发与不发之中,则三方如一方也。故桂枝汤不特发散邪气,亦能补助正气,以其方甘酸辛合用,具生阳化阴之妙,与麻黄合剂,则能尽麻黄之力,而并去其悍,与石膏同用,则能资石膏之益,而不扰乎权,是虽麻石并行,而实以桂枝为主。盖非滋养营卫,则无以为发汗散邪之地耳。凡正气不足,邪气亦微,而仍须得汗而解者,宜于此三方取则焉。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本方分两甚轻,大抵为邪气轻浅者设也。太阳以阳为主,所云热多寒少,是阳气欲胜阴邪之兆;所云脉微弱,是指脉不紧盛;所云无阳不可发汗,是指此证此脉,无阳邪之太盛,不可用麻黄汤发其汗,只用此汤清疏营卫,令得似汗而解也。书中阴阳二字,有指气血而言,有指元阴元阳而言,有指腑脏而言,有指表里而言,有指寒热而言,有指邪正而言,非细心如法者,每致误解。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