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云经验方“蚕蝉止嗽汤”化裁治疗久咳验案
陆某某,女,67岁,退休。
初诊:2023年12月15日。
咳嗽4月余。
4月前,患者因受凉出现咳嗽、流涕、低热,自行服用泰诺、强力枇杷露等药物后,流涕、发热症减,但仍有咳嗽,时伴胸闷。到院进行胸部CT检查,提示未见明显异常,予以消炎、止咳、化痰等处理,胸闷好转,但咳嗽仍作,时伴咽痒。问诊中医。刻下,患者咳嗽、咳痰、时咽痒,无发热,无胸闷,乏力,纳差,大便偏稀,舌淡苔稍黄腻,脉弦滑弱。既往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可。无过敏史,无流行病史。
治则:清热化痰,补肺健脾。
方药:蚕蝉止嗽汤加减。
僵蚕10克,蝉衣6克,金银花10克,黄芩10克,象贝母10克,鱼腥草15克,炙麻黄10克,紫菀10克,苦杏仁10克(后下),桔梗6克,黄芪15克,白茯苓15克,生甘草6克。服7剂,水煎服,1日1剂,1日3次,饭后1小时温服。
二诊:2023年12月22日。
患者服药1剂后便觉咳嗽减少,特别是咽痒次数减甚。目前患者咳嗽咳痰改善,无明显咽痒,仍乏力、纳差、大便偏稀,舌黄腻改善,脉弦滑弱。
患者咳嗽咳痰改善,故主方不变。舌黄腻改善,说明热象减轻,故减金银花、鱼腥草改为10克。目前仍乏力、纳差、大便偏稀,考虑病久易郁、郁久伤脾,故加柴胡9克,炒薏苡仁15克。服7剂。
三诊:2023年12月29日。
患者咳嗽咳痰好转,无咽痒,乏力、纳差、大便偏稀改善,舌淡红苔薄,脉弱改善。
患者咳嗽咳痰等标症好转,故治疗上以扶正为主,上方减象贝母、鱼腥草。服7剂。
按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咳嗽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后世有诸如《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十咳之称,《景岳全书·咳嗽》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对咳嗽的治法历代多有记载,如《医学正传》强调治咳必须重视调畅气机,《临证指南医案·咳嗽》指出“若因于风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温散之”。
尚云老师对于咳嗽,认为其属正虚标实,推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为百病之长”“肺为娇脏”等观点,根据临床经验,对咳嗽风邪犯肺证自拟了“蚕蝉止嗽汤”基础方,疗效突出。方由僵蚕、蝉衣、炙麻黄、紫菀、苦杏仁、桔梗、连翘、金银花、黄芩、甘草等组成。组方特点有四。一为突出运用虫类药,僵蚕、蝉衣搜络祛风、驱邪外出,升阳中之清阳、散逆浊结滞之痰。二为加强肺脏宣发肃降、主皮毛、司腠理,麻黄宣发解表、肃降平喘,紫菀下气化痰,杏仁降利肺气,此三者相须相使,共使气机升降出入有度。三为兼顾腠理郁热、肺脏化热的病理变化,连翘、金银花、黄芩解表、清热。四为以理化裁,如正虚累及脾,加白茯苓、白术、苍术燥湿健脾;病久易郁,加柴胡、郁金、远志疏肝解郁;疫邪侵袭,加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
本案例中,患者年老体衰,加之病久,属正虚标实。乏力,纳差,大便偏稀,病位为脾,病性为虚;咳嗽咳痰,伴咽痒,舌苔黄腻有热,病程长,病位为肺,病性为虚实夹杂。结合脉象,诊断为咳嗽之肺脾亏虚,痰湿阻滞证,治以清热化痰、补肺健脾。初诊时,患者主诉咳嗽咳痰重,即病势主要在标,故予以“蚕蝉止嗽汤”基础方加鱼腥草、象贝母加强清热化痰,略加黄芪补益肺气,白茯苓燥湿健脾。二诊时,反馈病情改善,说明论治有效,故主方不变。舌黄腻改善,热象减轻,故减量清热解毒药。此阶段标退正显,故加炒薏苡仁渗湿健脾。考虑病久易郁、郁久伤脾,故加柴胡疏肝解郁。三诊时,患者咳嗽咳痰好转,进一步标退正显,故此阶段以扶正为主。“蚕蝉止嗽汤”基础方从医理出发,组方思路清晰,结构缜密,主次分明,意在重建机体正复邪除动态平衡,化裁中检验于临床,疗效突出,值得参考践行。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发布评论:
字数统计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