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浅谈诸病源候论(橘井)

求道

浏览:76

时间:2024-01-27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病因证候学的专书,是中医经典宝藏之一。但是现在却很少人阅读这本古籍,在此小编将从五个方面简要向大家介绍这本书的源流及价值,希望能让这本书走进大众视野。


时代背景及作者介绍


时代背景


本书成于隋朝。隋朝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在文帝统治时期和炀帝统治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巩固和发展。


此期也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的医学教育,自成系统并走向专业化;建立了明确的医学教育制度,设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教育“太医署”(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初具规模的医科学校),确立了医官制度,设了科举制度。这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规模宏大的官办医学教育。隋朝还组织海内学者广泛搜集中医药资料,主要是历代及民间方剂、验方单方,编撰医术。由朝廷下诏,命巢元方主持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成书问世的。


作者介绍


巢元方(550—630年),隋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阴(今属陕西省)人,生于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卒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享年80岁。,曾任太医博士(相当于现代的医学教授),后升为太医令(现代的中央卫生部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深的医学理论造诣。当时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受命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共论众病所起之源”。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67门,是中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他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位重要人物,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在病因病理学、证候学上,和临床分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巢元方生活的年代,除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甲乙经》讲了疾病的道理外,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著作。一些行医的人只注意什么病用什么方,很少追求其中的道理。他想:要是再有一部讲病理的专书,岂不是更有所裨益?他把这一想法上奏给隋炀帝,杨广表示支持,便下诏命令他和太医署的吴景贤负责,发挥集体的力量,着手撰写这部医学专著。


历史地位


后世影响:《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疾病病因、病理、证候的专著,并对隋以后两代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为历代医家所推重。创“补养宣导”法。广泛运用导引法于医疗。撰《养生导引法》,论述一千七百二十七钟病候,大都附“补养宣导”法,“以代药品”。如“风痹手足不随候”,其“补养宣导”法:“左右拱手,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对发展医疗体操有积极贡献。


影响评价:本书内容丰富,论述精辟,是我国七世纪初年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发展影响很大,历代医家对本书也十分推崇重视。唐代的《干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医学著作中的病因病理的分析,大多是依据此书而来。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基本采用本书的分类法,且每门都冠以《病源》之文;宋代考核医生,还将此书列为必考内容。明代的《普济方》,沿用本书体例,引用本书之论;清代的《医宗金鉴》,亦受其影响。清代《四库全书》评价本书“但论病源,不载方药,盖犹《素问《难经》之例……究其要旨,亦可云证治之津梁矣”。


医学史上, 多数医家更加重视对于理、法、方、药等方面的研究和著述, 而病源与证侯是中医辨证处方的重要依据, 《诸病源侯论》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的成书表明作者在当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进行了细致的临床观察, 才有可能对各种病症的病因症候叙述得如此详尽而准确, 它标志着隋唐时期医学理论的发展及临证实践水平的提高, 为后世病因症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概述


内容简介


《诸病源候论》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隋代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年)。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地分类。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739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内容丰富,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


50卷分别讲了什么呢?


第1-30卷,以内科病症为主,兼述五官、口齿病症。包括风病、虚劳病、消渴病、伤寒病、时气病、热病、温病、疫疗病、疟病、黄病、咳嗽病、淋病、脏腑病、心病、痢病、九虫病、疝病、痰饮病、癖病、脾胃病、霍乱病、血病、毛发病、面体病、目病、鼻病、耳病、牙齿病、唇口病等,共52种病,936论。


第31-36卷,重点论述外科病症。包括丹毒病、肿病、疗疮病、痈疽病、痔瘘病、疮病、伤疮病、兽毒病、蛇虫毒病、杂毒病、金疮病等,共15种病,265论。


第37-44卷,论述妇产科病症。包括妇人杂病、妊娠病、将产病、难产病、产后病等,共5种病,283论。


第45-50卷,论述小儿科病症。包括小儿易患的内、外、五官等科杂病,分六类,共255论。


对于寄生虫


对于寄生虫病,首次提出与饮食相关。例如,牛绦虫病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人若吃了未熟的牛肉,牛绦虫的尾坳就会在人体发育成虫。《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牛绦虫病是因为人吃了以桑枝贯串的半生不熟的烤牛肉引起,并起名为“寸白虫候”。书中同时对多种肠道寄生虫病也有较详尽的病因学描述。


对于皮肤病


对于皮肤病,科学地提出虫源性因素。隋以前,医家普遍认为皮肤病的病因是风邪或邪热伤于皮肤所致。《诸病源候论》中则发现并描述了某些皮肤病的真正病原体。例如,对“疥”认识为“疥者,有数种.….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虫。”即“疥疮”是由疥虫引发的,而且小儿患疥疮多因乳养之人病疥传染。此外,书中还描述了十余种由于“甚细微难见”的虫所致的疾病。


对于淋病痢疾


如卷十四《淋病诸候》曰:“诸淋者, 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若饮食不节, 喜怒不时……致肾虚而膀胱热也……。热则津液内溢……水道不通, 水不上不下, 停积于胞, 肾虚则小便数, 膀胱热则水下涩, 数而且涩, 则淋沥不宣……”指出肾虚膀胱湿热, 导致小便短涩乃淋病之根。


对于眼病、齿病、耳病


关于眼科病记载了结合膜炎、内障、夜盲等。关于齿病记载有龋齿、牙周脓肿、齿糟脓肿、齿龈萎缩等,并且还记述有拔牙损候,论述拔牙后病理症状。关于耳病记载了各种类型的耳鸣、耳聋。


对于传染病


书中还对传染病,如肺结核、天花、脚气病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最早全面描述了脚气病从两脚缓弱、疼痛不仁,到心腹胀急、上气肿满等整个病理过程(这里的脚气病是指维生素B1或硫胺素缺乏病。疏胺素是参与体内糖及能量代谢的重要维生素,其缺乏可导致消化、神经和心血管诸系统的功能紊乱)。


对于妇人无子


对于妇人无子的问题,《诸病源候论》并不完全认为是女方的问题,而是强调与男女双方均有关系,并第一次大胆提出可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提出“妊娠之人羸瘦,或挟疾病,既不能养胎,兼害妊娠故去之”的观点。


对于创伤外科


关于创伤外科方面记述了肠吻合术及其护理、血管结扎法、创伤缝合术等。


对于中毒和药物分析


此外,《诸病源候论》还在中毒与毒物分析等方面有着许多新的记载。如书中最早而系统地记载了乌头、钩吻等中药的中毒症状,其描述与后世医学的观察基本一致。这在当时对这类中毒的诊断,提供了宝贵的依据。《诸病源候论》在中毒的诊断上,除了重视症状外,还创造性地应用了实际观察胃内容物的方法,以确定为何物中毒,这种方法后世一直作为中毒诊断中的常用手段。《诸病源候论》中还记载了不少当时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毒物分析方法,体现了我国古代毒物分析化学的初步尝试,是考查古代毒物分析方面的宝贵资料。


医学价值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巢氏曾奉诏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六十七门,载列证候1739论,分别列述了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各科疾病的病因与证候,并讨论了一部分疾病的诊断、预后、以及预防、摄生、导引按摩、外科手术等一些治疗方法。此书为中国第一部中医病因证候学专著,也是第一部由朝廷组织集体撰作的医学理论著作,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一、主论病因证候,不载方药

书中以病为纲,每类疾病之下,分述病证概念、病因、病机、和证候。收罗病证之全前所未见,对病因病理的阐述和对证候的描述具有较高水平。


为什么没有药方呢 ?巢太医看病,注重辨证分治,不是单纯的用药,而是注重医药、饮食和导引等方法的综合防治。


巢元方的理解里,导引就是药。《内经》里,有这样一段话:“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译文:中央地区,地势平坦而湿润,自然气候适宜万物生长,物产丰富。当地的人们食品种类繁多,生活安逸而不劳累,所以其病多为四肢痿弱、厥逆、寒热一类的疾病,治疗适宜用导引按蹻的方法),因此,导引按蹻疗法是从中央地区产生的。导引按蹻这四个字怎么去理解?蹻字是中医的特有字,这里代指经络穴位按蹻,就是点按经络穴位,并施以导引。“导引”的目的是“导经正通,引气令和”,通过一定的引导方式,刺激人体,引导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治病、预防、锻炼、修仙的目的。由此得出,在当时导引即作为一种医疗方法,与砭石、针刺、灸焫、汤药、按蹻相并列。


二、在病因学方面

《诸病源侯论》突破了前人见解,提出新观点。如提出了“乖戾之气”是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 指出伤寒温病等传染病是由戾气 (外界有害物质) 引起。书中还记载了多种人体寄生虫病, 详述其形态及感染途径。认为:“疥疮多生于手足指趾间, 染渐生至于身体”, “其疮里有细虫甚难见, 小儿多因乳养之人病疥, 而染着小儿也”, “并皆有虫, 人得以针挑得, 状如水内病虫”。认识到“疥虫”是疥疮的病源, 它藏在湿疥的脓疱中, 可用针头挑得, 形似水中的蜗牛, 这是病因学说在形态学上的一大进步。从疥疮来说, 现代临床诊断常用手足趾间有无皮损来考核及确定诊断。可见古人观察之精细, 在没有放大镜和显微镜的情况下, 仍观察并发现疥虫。欧洲到公元1758年才有关于疥虫的报道, 比我国晚1000多年。再如对“漆疮”的认识上一书中记载:“漆有毒, 人有禀性畏漆, 但见漆便中其毒, 亦有自耐者, 终日烧煮, 竞不为害也。”可以认为这是最早的有关人体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书中对痒的病机分析很详尽, 认为“凡瘙痒者是体虚餐风, 风入膜里与气血相搏, 而往来于皮肤之间, 邪气微不能冲击为能痛, 故但瘙痒也。”这种因外风而致痒的机理, 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些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病因学说。


三、在病理方面

书中对多种疾病的病变、转归都有详细的记载和系统的描述, 突出了各种疾病的特殊证候, 对很多疾病的鉴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验。例如:卷九《时气发斑侯》曰:“夫热病在表已发汗未解, 或吐下后热毒气不散, 烦躁谬言语, 此为表虚里实, 热气躁于外, 故身体发斑如锦文。”《时气疱疮候》曰:“夫表虚里实, 热毒内盛则多发疱疮, 重者周身遍布, 其状如火疮, 若根赤头白者则毒轻, 若色紫黑则毒重, 其疱状如登豆, 又曰登豆疮”。指出了时气发斑 (麻疹) 乃“发斑如锦文”而时气疱疮 (天花) “其状如登豆”, 为鉴别天花麻疹之最早的文字资料。


四、在证候分类学方面

《诸病源侯论》对疾病病因证侯的论述非常全面, 内容详实可信。全书以病为纲, 对每个病证, 均先述及概念、病因、病机, 在此基础上详细而全面地列述其各种不同证型的特点, 令人一目了然。例如《中风侯》谓:“中风者, 风气中于人也。风是四时之气, 分布八方, 主长养万物。从其乡来者, 人中少死病, 不从乡来者, 人中多死病。”指出中风乃由非时之风袭入人体而发病。又云:“其为病者, 藏于皮肤之间, 内不得通, 外不得泄。其入经脉, 行于五脏者, 各随脏腑而生病焉。”指出风邪侵入人体经络脏腑, 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养而发病。紧接着叙述了中风的各种症侯, 如风舌强不语候、风失音候、风口噤候、风身体手足不随候等中风之27种症候特点及发病机理。


五、对症候与发病特征的描述

《诸病源候论》中对临床各科疾病的症状,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全面深入的剖析,其中针对多种疾病的症状描述均是首次记载,原书发前人之未发,对于后世症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书中非常详细地记载了“鬼剃头”的现象,认为“人有风邪在于头,有偏虚处,则发秃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故谓之鬼舐头。”这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载“圆顶秃发症”的重要文献。


医学气功的典范:


《诸病源候论》虽然未载治疗方药,但每论之后将却将补养宣导之法附于后面。全书共记载了213种不同功法,其所记载数量之多、方法之全、实用性之强,在气功发展史上是少见的,成为医学气功研究的经典著作。


其中,“六字诀”是该书完整收集的代表功法之一。六字诀是读字出气的导引方法,行动时无声读字出气,以预防治疗疾病。书中记载了其以五行学说指导临床应用的内容,成为中医经典理论指导气功经典功法应用的榜样。如肝病患者,愁忧不乐,悲伤忧思发怒,头晕眼痛,用“呵”字出气可治愈;脾病患者,体表有游风微微作痛,身体痒,烦闷疼痛,用“嘻”字出气治疗等。


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

本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医学发展影响巨大,具有相当的学术地位及研究价值,后世研究成果颇丰,笔者通过整理近30年《病源》相关的现代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关于《病源》的研究篇幅主要还是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及中医临床运用等,故此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点回顾与探讨。


整理目前与《病源》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病因病候、藏象、诊法、治法等理论研究以及《病源》特色的养生导引法研究等几部分内容。


其中,对于养生导引的研究,丁光迪著《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法研究》一书,全书设导论与分论两部分,导论包括养生导引、行气、按摩、存想等内容,为作者多年研究养生导引法的指导性论述;分论为《病源》中156个病候的具体养生导引法的研究,其中包括原文、校注、语译、按语4项,特别是按语的内容,囊括了作者对养生导引法的探讨、应用与研究,很有实用价值与指导意义。


刘峰忠实还原《病源》所载导引法操作并加以明确说明,在此基础上,还对其中的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从三调的内容和操作的直观化入手落实可操作性,分列调身、调息、调心的操作要领,并运用影像资料的演示加以表达。


还有不少学者专门针对各个病症,如感冒、风偏枯、便秘、肠易激综合症、慢性肝病、心腹痛、腹胀、腰痛、积聚、虚劳胃痛、气病等整理其相关条文内容,介绍或编创导引功法治疗相关疾病,彰显中医治疗常见病的特色。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