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黄元御弟子考论(张效霞 王琦)

求道

浏览:81

时间:2023-11-08

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清代昌邑县黄辛郭家(今山东昌邑辛戈村)人。生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光绪《昌邑县续志·文学》云:“明太保忠宣十一世孙。聪明过人,甫成童为诸生,世推为‘国器’。”黄元御也说:“百家诸子之论,率皆过目而冰消,入耳而瓦解。”雍正十二年(1734),元御年三十,因庸医误药,左目失明。清制,凡五官不正者,均不宜仕禄,遂弃举子业,立良医活人之新志,崇尚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合称“四圣”。自云:“理必《内》《难》,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其著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医书11种。


黄元御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清史稿》为之立传云:“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皆有注释,凡数十万言。”目前学术界有关黄元御的研究论文甚多,但多偏重于对其“扶阳抑阴”“中气升降”“一气周流”“医易会通”等学术思想的阐发与应用,而对其学术思想传承者则关注较少。张奇文等撰写的《黄元御生平事迹考略》《黄元御年谱初编》,虽有所涉及,但尚不全面,特别是利用地方志相关资料,考证黄元御弟子的文献尚未见报道。有鉴于此,笔者通过查阅地方志及相关文献资料,拟从授业门人、再传弟子及私淑弟子3个方面,对其弟子的生平、事迹及学术著作进行挖掘与考证(限于篇幅,仅对1950年以前去世的弟子加以论述),以期对黄元御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有所裨益。


1、授业门人


1.1


黄洪谟、黄洪训


《山东中医药志》记载:“元御有二子,长洪谟,次洪训。”二人生卒年皆不详。在中国古代,子承父业是很普遍的,洪谟、洪训随父学医并传其术是有可能的,故有学者认为二人“皆传其业”,但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支持这一说法,姑且存疑待考,以俟来者。


1.2


毕武龄


毕武龄,字维新,清代金陵(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乾隆十九年(1754)刊刻的黄元御伤寒说意》一书,在每卷下均有“门人毕维新述”的字样。毕武龄跟随黄元御习医,朝夕相随,行医著书皆侍左右,师徒之间感情很深。对毕武龄的悟性和能力,黄元御赏识有加,赞叹不已。在《素问悬解·自序》中说:“客处北都,成新书八部(即《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素灵微蕴《玉楸药解》,笔者注),授门人毕子武龄,服习年余,直与扁仓并驾。毕子既得先圣心传,复以笺注《素》《灵》为请。”黄元御此时50岁,自感精力衰乏且身患目疾,便委婉拒绝毕武龄请求。乾隆二十年(1755)初春,“毕子又以前言请,且谓医尊四圣,自今日始,仲景二注已成,岐黄扁鹊之书,迄无解者,三圣之灵,未无遗恨!过此以往,来者诵法新书,心开目明,而不解先圣古义,又将恨无终穷也”。经毕武龄反复建议与请求,乾隆二十一年(1756),《难经悬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成书,但在黄元御生前未刊行于世。


1.3


于溥泽


于溥泽,字皆霖,又字芥林,号云巢,又号之莱山人,山东平度州古庄村(今山东平度市古庄村)人。其生于清乾隆十年(1745),卒于嘉庆九年(1804),乾隆甲午(1774)举人,曾任滨州训导,著有《云巢医案》《要略厘辞》《医学诗话》《伤寒指南》等书。于溥泽早年天赋异禀,博学多才,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尤工于诗词歌赋,沉潜于考据之学,撰有《群经错简》40卷。民国《平度县续志·艺术》云:“而专精致力者,尤在于医学,尝游于昌邑黄坤载之门,得其指授。凡奇难疑症,经手辄愈。”在黄元御先生的言传身教下,“对《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等经典医学名著,都有深入的研讨”。先儒后医的于溥泽,对医学著作研究很深,时人曾谓:“于氏博辨宏肆不及黄元御,而精慎过之。”今人评价说:“于氏在书中所作的‘钩沉’工作,其疑古精神似远在方有执、喻嘉言、张路玉、黄元御诸家之上,对于仲景书所作的‘补缀’以今而论,是有其临床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在其医学著作中同样也提及对经典医籍整理的思想主张和研究方法,《要略厘辞自序》曰:“复检《脉经》《千金》《外台》诸书,参互考订,凡《金匮》所脱漏处,多在其中按部就班,各为收入。然后知六气咸隶于伤寒,绝非桂、麻、青龙三纲鼎峙之说;百病总辖于寒热虚实,绝非晋唐以降泻火滋阴、补脾胃、温肾命之法之方也。”其受黄元御影响,临床善用经方。“乾隆南巡时,地方官吏曾推荐他充当御医随驾,时因其患目疾未能充任”。诸多行医事迹在各地广为流传,“在北京,揭‘皇榜’治愈公主疑症;在河南,一针救活母子;在潍县,制止一个庸医的错误开刀,治好一位病人的腰疽;在昌邑,用奇方把一个青年后生‘舌头外伸不缩’的怪异顽症治好等等”。于溥泽无论是医术还是医德,在当时广受赞誉,登门求学者络绎不绝,于溥泽对诚心拜师求学者,一视同仁,悉心传授。民国《平度县续志·艺术》云:“邑之以医名者,其渊源多出于溥泽。”


1.4


于昭


于昭,清代山东昌邑人,生卒年不详。《孙洽熙临证精华》记载:“于昭,山东昌邑人,学医于黄元御,生平事迹不详。”惜因年代久远以及文献的亡佚,有关于氏的文字记载并不多见。


2、再传弟子


2.1


第二代弟子


2.1.1 陈濂


陈濂,清代平度县西乡沙岭村(今山东平度市西乡沙岭村)人,生卒年不详。其自幼聪颖能文,参加州试,名列前茅,但妒忌者以其父礼宗曾“被诬戍边”之事,恶意攻讦,“遂弃儒习医,受业于于溥泽,尽得其秘”。陈濂医术高超,问医看病者接踵而至,经其治疗的病人皆药到病除。


2.1.2 李福坦


李福坦,清代山东昌邑人,生卒年不详。《孙洽熙临证精华》云:“李福坦学医于于昭,临床善用‘下气汤’治疗疑难杂症。”下气汤原方为:“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泡、去皮尖)三钱、贝母(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煎大半杯,温服。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2.2


第三代弟子


2.2.1 马景烈


马景烈,清代山东平度县人,生卒年不详。民国《平度县续志·艺术》云:“濂传其业于马景烈等。”据此,马景烈为黄元御第三代弟子,惜笔者没有查找到有关马景烈更多的文献资料。


2.2.2 李东坪


李东坪,清代山东昌邑人,生卒年不详。《孙洽熙临证精华》云:“李东坪(黄元御第二代传人李福坦之子,笔者注)承家传。”其传承黄元御医学思想,不断积累经验,临床上善用下气汤治疗疾病。


2.3


第四代弟子


2.3.1 侯丕模


侯丕模,号梅溪,清代平度县赖家庄(今山东平度市赖家庄)人,生卒年不详。其高祖从吴庄迁居至赖家庄。民国《平度县续志·艺术》云:“景烈传于侯丕模。”侯丕模早年因贫困失学而遭族人讥笑,遂发愤读书,成为州庠生,“时贫民犹稀种牛痘,儿病者辄死”。出身贫寒的侯丕模见此情景,心中不免产生怜悯之情,便放弃举子业,专心研究小儿痘疹一科,最终学有所成。凭借高超医术,经过其诊治的患儿皆获痊愈。行医看病时遇到贫穷之人,便义务为其诊治施药。


2.3.2 李鼎臣


李鼎臣,清代山东昌邑人,生卒年不详。其著有《痘病精言》《疹病精言》。李鼎臣为李福坦之孙、李东坪之子,“三代业医,均宗黄氏之学,善用黄氏‘下气汤’加减治疗内伤杂病,其效如神。诊治伤寒温病、疫病、痘病、疹病,造诣颇深”。


2.4


第五代弟子


侯人鹞、侯宅汾,生卒年皆不详。侯人鹞为侯丕模之子,侯宅汾为侯丕模之孙,二人皆“世其业”,为小儿痘疹类疾病的防治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3、私淑弟子


3.1


张琦


张琦,字翰凤,号宛邻,清代江苏阳湖县人,生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卒于道光十二年(1833)年。著有《素问释义》12卷、《战国策释地》2卷、《古诗录》12卷、《文集》若干卷、《本草述录》6卷等。光绪《武进阳湖县志·经学》云:“(嘉庆)十八年(1813)顺天举人,历官山东邹平、章丘知县,补馆陶,所至有政绩。工诗善书,精医术。治县时,值大疫,全活甚众。”民国《馆陶县志·政绩》亦云:“县中向无良医,民多夭札,公悯之,设惠民局,命族子赐司其事,见病者即为诊治,全活无算。”赵汝毅在为《伤寒说意》所作跋中曾述及,道光壬辰(1832)冬,赵汝毅到馆陶县署拜访张琦,谈及医学,张琦说:“昌邑黄坤载先生医术,仲景而后一人也。乾隆间,四库馆中校纂诸臣知医者寡,故其书虽已著录而卒未大显。”对黄元御素灵微蕴》,张琦深感此书“抉天人之奥赜,演阴阳之宰运,阐上圣之微言,扫下士之瞽说”,并于道光九年(1829)刊刻。其早年读“仲景书,叹其博大精简”,后得黄元御伤寒悬解》,对《伤寒论》书中不解之处尽数消散,在《伤寒悬解·后序》中说:“黄氏之学,博究天人,钩致深远,而于是书,尤为精赡,振坠绪于已绝,辨众惑于方竞,洵足维持玉册,彰显灵兰。”此书并于道光十二年(1832)刊行。在《长沙药解·后序》中说,“《长沙药解》者,黄氏述《伤寒》《金匮》方药之旨而作也”,“余既刊《伤寒悬解》,乃复刊此,俾相辅以行”。其在《四圣心源·后序》中说:“读黄氏《素灵微蕴》《伤寒悬解》,其于黄、岐、秦、张之道,若网在纲,有条不紊,于是乃求其全书,积二十年不可得。”道光九年,从馆陶贡士张蕴山处得黄元御医书6种,“录以畀余,乃得究其说,而益叹其学之至精。余既刊《素灵微蕴》《伤寒悬解《长沙药解》,而《四圣心源》为诸书之会极,乃复校而刊之,粗举源流正变,以引伸其说”。张琦精研黄元御医学著作并进行刊刻,然而直至其离世,仍有《四圣悬枢》《伤寒说意》2部医学著作未能刊行,张琦之子张仲远为完成其父遗愿,托付赵汝毅将所得2部医书进行抄写、刊刻,以求广泛流传。赵汝毅于道光十四年(1834),“率及门人李、董两生,并日缮成,复加校雠,拟即付之剞氏。盖敬卒翰风夫子之志,而成仲远之贤,且以彰黄氏之绝业,起世人之沉疴”。张琦尤好《素问》一书,“因求其宗旨,按其条理重为诠释。疑者阙之,伪者乙之,合者存之,误者正之,潜神竭虑,岁阅二十成《释义》(《素问释义》,笔者注)十卷”。还根据刘若金《本草述》,“节录其中药物近500种,分门别类地载述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附方等内容”,撰成《本草述录》6卷。


3.2


张曜孙


张曜孙,字仲远,清代阳湖县人(今江苏阳湖县人),约生活于清代嘉庆至咸丰年间,张琦之子。著有《产孕集》2卷。“仲远家学渊源,抱负不浅(《产孕集·史丙荣跋》)。”长白济世在《产孕集序》中说:“所传者《胎产心法《达生篇》诸书,择焉不精,语焉不详,皆不得为善本。”张曜孙撰著《产孕集》,“以《内经》为理论依据,强调辨孕、辨产的重要性,对孕期、临产护理尤为重视,并对横、逆、偏等难产提出简便易行的矫正方法”。“推原人生受命之始,因时调护之力,变故挽回之法,无乎不备。而其措词雅驯,推本阴阳王化之原,关雎之乱,尤以隐维世道,默挽人心”,“觉天地进化之理,已了了在人心目。理虽至精,而愚夫愚妇无不可知(《产孕集·史丙荣跋》)”。


3.3


包诚


包诚,字兴言,又字子克,晚年号静父,清代泾县西乡包合村(今安徽泾县西乡包合村)人,约生活于清代嘉庆至同治年间。其著有《伤寒审证表》《十剂表》等,为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包世臣长子,从小随父寓居扬州,年长后曾游历山东,拜其父的朋友张琦学习医学。其后以拔贡任江苏宿迁县知县;约于同治九年前后,任湖北候补通判(《伤寒审证表·李瀚章序》)。据民国安徽《通志稿·艺文考》记载,包诚“少游山左,随张宛邻学医。宛邻令校雠黄氏诸书,而于《伤寒》(即《伤寒悬解》,笔者注)一书尤为致力。惟其文奥义精,最难记诵,因作《伤寒审证表》1卷,钩玄提要,证状毕呈。岂惟克章黄氏绝业,其有俾于民生日用之需至切也”。其师张琦曾著《本草述录》,包诚“读之,乃见药物气味之真,而得古人主方制化之妙”,遂参考北齐徐之才“十剂”之说,撰著《十剂表》2卷。该书以十二经络为经,“十剂”为纬,按经列药,制成表格,集药物性味、功用、归经于一表,一目了然,诚如其在《十剂表序》中所言:“庶几求药性者,易于省览;而于处方治病者,亦不无小补焉。”重新校订张曜孙《产孕集》,并增补1卷,名为《重订产孕集》。包诚还粹集先贤“延嗣诸说,断以己意,凡各药方,详定分数(《广生编·龚绍仁序》)”,撰成《广生编》,附于《重订产孕集》之后。“俾艰于嗣者,知其天时物力中分出男女,察阴阳感化之妙,慎节欲调经之旨,避三虚四忌之禁,明修身齐家之道,不求子而子自生矣。兹因同寅诸君子重刊《产孕集》,而以《广生编》附焉,庶几其相得益彰也(《广生编·包诚序》)”。


3.4


孙炎丙


孙炎丙,字次乙,号文峰,清代平度县盆裏孙家屯(今山东平度市盆裹孙家屯)人,生卒年不详。民国《平度县续志·艺术》云:“著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诸书。”宣统《山东通志》卷136《艺文志第十·子部·医家》称为“孙氏遗书八种”,且云“所著各种,皆就黄元御书为之补注”,似是对《黄氏医书八种》所作的注释与发挥。孙炎丙早年凭借自身精湛的医术客居北京,遇见一位身患疾病的同乡人,经过孙氏的诊治,立即痊愈。其晚年归里,无私奉献,用一身所学为乡亲消除疾病,医术、医德和救死扶伤的事迹传遍乡里,乡人感其功德为其立碑。


3.5


曹禾


曹禾,字畸庵,又字青岩,江苏常州人,约生活于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著《疡医雅言》13卷、《痘疹索隐》1卷、《医学读书志》2卷、《医学读书志附志》1卷。据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忠节》记载,曹禾祖籍安徽舍山,随祖辈迁居常州,“性倔强,赪面长身,状貌伟岸”,“好读书,工诗咏,澹欲寡交”(《医学读书志附志·汪本铨序》)。其“医以昌邑黄元御所著论为师法”,善治外科疮疡、儿科痘疹,尤擅《伤寒》之学,治病救人非常灵验。曹禾“天资敏捷,不籍穷研冥索,自能融会贯通耳”,精研经方、《本草》等经典医籍,撰著《疡医雅言》13卷、《痘疹索隐》1卷。其“又悉取所储医书史传,研求大旨,考核行屡”,撰著《医学读书志》2卷,“能溯其源本,别其流派,使数千年授受之学洞若观火”(《医学读书志附志·汪本铨序》),撰著《医学读书志附志》1卷。曹禾“年六十余,喜论兵”。时逢战事,敌人攻打金陵(今南京)、常州两城。其临危不乱,著条令,提升军队作战能力。“贼围城,禾守南门,围急,手发大炮,炮裂,面目皆焦,舁归,二日死,赠道衔,世袭如例”。


3.6


刘汝航


刘汝航,清代江苏阳湖人,生卒年不详。刘汝航为《医学读书志》所作跋,落款为“咸丰元年上巳日门人阳湖刘汝航谨跋”,并说“畸庵业师,初习金元刘张李朱、立斋、损庵、东壁之学,久悟其非,乃转求医经、经方、《伤寒》、《本草》,著《疡医雅言》及《痘疹索隐》”。曹氏对医书史传进行反复的考察审核,著成《医学读书志》。刘汝航有“一乘虚衷,不淆群议。绝去固执穿凿之弊,非敏捷者不能”的赞誉。刘汝航所作跋中,全面介绍其师曹禾医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并对曹氏医德医术给予赞扬,为考查黄元御私淑弟子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3.7


蒋湘南


蒋湘南,字子潇,清代河南固始县人。道光乙酉(1825)科拔贡,乙未(1835)科举人。著有《十四经日记》30卷、《陕西省通志略》20卷、《七经楼文钞》6卷、《春晖阁诗钞》4卷、《读书日记》16卷、《读道藏日记》4卷、《读释藏日记》4卷、《黄教源流》4卷、《杂记小品》2卷、《蒋氏学算记》8卷、《江西水道考》5卷、《游艺录》1卷,纂修《同州府志》《留坝厅志》《泾阳志》《咸阳县志》。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人物十二》云:“论医术,以中气为主,扶阳抑阴。盖本黄坤载《四圣心源》而推扩其说。”其研治经学,谨尊许慎、郑玄等古文经学家法,旁通象数谶纬、历法堪舆以及水利、农田之学。曾被选为河南虞城县学的教谕,未赴任。长期游历在陕西关中一带,曾任同州丰登书院的讲席,当时柏沣西、景伟、彭龄等都向其请教学问,终成为优秀的人才。蒋氏所纂修的《同州府志》《留坝厅志》《泾阳志》《咸阳县志》,考证详核,叙次有法,其他地方志不能与之相比。其“尝谓河被淮攻,下流益为害,必改而东流,然后治河治淮两俱无患,时服其远见”。蒋氏在外客居三十年,无论是在旅途中还是驿馆休息时,对典籍的阅读从未停止。每读完一卷随即把书中要点及个人感悟写下来,日积月累,所写笔记可著书,但因各种情况常常散失。除《十四经日记》以外,只要是诸子百家的经典书籍,都按照年月进行排序整理,定名为《读书日记》。书中内容条文清晰,注有起源经过,以辨其失。柏沣西云:“湘南卒于同州讲舍,临殁时以未刊各稿付景伟。回纥之乱,景伟卧病,贼猝至,家人负之以逃,室毁于火,遗稿烬焉。今存者,诗文集及诸府厅县志而己。”


3.8


张朝清


张朝清,字柳溪,城外东山(今贵州遵义市桐梓县东山村)人,约生活于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据民国《桐梓县志》卷四十二《技艺》记载,其早年在吴、楚(今长江中、下游地区)两地生活,对医学典籍情有独钟,靡不泛览。起初,张朝清只是专门研习张子和刘完素的医学思想。张朝清受二人学说的影响,曾言:“善医如力农,农必锄稂莠而后禾苗茂,医必散滞郁而后血气通。用温补者,是行军不能威克,姑息养奸,终成后患。”中年后,其得黄元御陈修园之书,反复研习,爱不释手,自此以后其医学造诣更是不断提高,达到精深的境界。张朝清的性格、品质向来严肃、刚正,若行医时,“遇无行者,微论男女,均弗与治。一子廷勋,同治己巳(1869)副榜,捐直州判,赠如其官。卒年七十四”。


3.9


高鸿霄


高鸿霄,字止园,城南三里庄(今河北滦县城南三里庄)人。高鸿霄性格冲和平易,民国《滦县志·文学》云:“岁贡生,为邑名宿”,“善岐黄术,以黄坤载为宗主”,七十多岁去世。其因参加科举考试屡次未中,于是在家设立学馆,招收学徒,一心传授技艺。由于其出众的才学和在当地的威望,各地士子登门拜师,请教学业,络绎不绝,科举中第的弟子颇多。


3.10


庆恕


庆恕,字云阁,约生活于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著有《医学摘粹》。庆恕“学宗黄元御”,于书无所不读,撰著《医学摘粹》,书中以黄元御伤寒悬解》之次序,“将表、里、寒、热、虚、实之专证,兼证,分类列清”,“所著杂证,专取古方。其有古方所未备者,即取时方”,“至于药性,辩证,四诊法各书,亦皆条分缕析,示人以简易之门”。庆恕医术高超,“问方求诊者,接踵其门,投以刀圭,无不立瘥”,晚年辞官归故里,因其人品、声望,被推举为中国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全所学员,得叨钧诲,无异于饮上池之水”。


3.11


彭子益


彭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生于1871年,卒于1949年,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其著有《彭子益评注四圣心源》《医学丛谈》《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系统的古中医学》等书。彭子益少年时代对医道情有独钟,潜心研读医学典籍,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成年后,曾在清廷太医院当宫廷医师,有幸阅读秘藏在深宫中的珍贵中医典籍。其“对黄元御学说极为推崇,继承和发展了黄元御学说的精髓所在”,认为“惟有前清黄坤载先生所著医书八种,将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的医理,明明白白地揭出”,“兹将黄氏杂病根原逐方加以按语,将偏处补正,根着系统”,撰成《彭子益评注四圣心源》一书。彭子益“以《易经》河图中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得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圆运动古中医学(续)·李可序》)。辛亥革命后,其在太原中医学校讲学,任霍县、介休等地知事,创立陕西中医讲习所。抗日战争时期,回云南讲学。南京沦陷之前,任该地国医馆编辑员。之后多次在成都、桂平、博白、合浦等处讲学。1949年病卒,年七十有八。彭子益所到之处,倾心传授医学技艺,培养医学人才以及撰著医学书籍,为中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3.12


卢朋


卢朋,名雄飞,广东新会县潮莲乡人,生于1876年,卒于1939年,贡生。著有《四圣心源提要》《哮喘经验谈》,编写《医学通论》《医学史》《中国医学源流略述》《医学常识讲义》《方剂学讲义》《药物学讲义》《本草学讲义》《药物学》等书。除对文、史、哲各科素有研究之外,卢朋对医尤为喜爱,在《四圣心源提要·自序》中说:“余读黄氏书屡矣,屡读而屡置之以不解。故昨复取而读之,不解犹昔。因思天下无不可解之理,第用力未久,不能豁然贯通耳,乃读而不置。于是向所不解者,今始渐解。”(《四圣心源提要·卢朋序》)其对黄元御《四圣心源》,“皓首穷经,寒暑靡辍,儒医之称,洵无间然。特编辑《四圣心源提要》以便后学之研究”(《四圣心源提要·廖景曾序》)。其重视脾胃中气在诊疗中的作用,处方用药继承了黄元御“扶阳抑阴”的学术思想,善用温热之品,在岭南医家中别具一格。卢朋积极投身于中医药教育事业中,1905年先后在两广师范、广州中学等8所学校任教;1912年辞去各校任教一职,开设卢仁术堂,名噪一时;1929年被推选为全国中医教材编委会委员;1931年任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回广东后,他时刻关注中医药教育工作,为发展广东省早期现代中医药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黄元御先生不仅医术名扬华夏,而且授业门人、再传及私淑弟子多达25人(图1)。授业门人毕武龄帮助黄元御整理完成《伤寒说意》,并在其建议与请求下,撰著了《难经悬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为黄元御学术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文献基础;于溥泽继承黄元御“独尊四圣”之衣钵,临床善用经方,广收门徒,为黄元御临床经验的阐扬奠定了学术团队根基。第二代弟子李福坦、第三代弟子李东坪善于运用黄元御所创“下气汤”治疗疑难杂症。第四代弟子侯丕模、第五代弟子侯人鹞承黄元御“诊治多验,痘科尤长”之余绪,“精研小儿疹痘科,诊治罔弗愈”。私淑弟子张琦、孙炎丙对黄元御著作进行了整理与刊刻,对黄元御学术思想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张曜孙阐发了黄元御妇科学术思想;曹禾、刘汝航、庆恕光大发扬了黄元御伤寒学思想;蒋湘南、张朝清、高鸿霄、卢朋高举“扶阳抑阴”之旗帜,重视脾胃中气,善用温热之药;彭子益黄元御“一气周流”之学说发展总结为“圆运动”论。


总之,通过对黄元御弟子生平、事迹及学术著作的梳理与考证,可以为中医学术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还能为今人研究及运用黄元御学术思想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但由于年代久远及文献亡佚,对部分弟子的生平、事迹及学术著作尚未论述详尽,期待有识之士进一步修正完善。


黄元御弟子传承谱系图



关联词条:

  • # 黄元御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原文刊载于《中华医史杂志》2023年第2期《黄元御弟子考论》一文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