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腹胀不愈莫忘利湿法
腹胀又腹部胀满,即腹部饱胀或胀满不适的一种病证,常使人感到烦恼不适。现代医学也认为,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见于胃肠道胀气、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腹胀病证名出《灵枢·玉版》、《灵枢·水胀》等篇;《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将腹部胀满分为虚实两类。虚证多因脾胃虚寒所致,表现为腹满时减,复如故,食少便溏,腹部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缓弱;治疗“当与温药”,选方多用大建中汤或理中汤等。实症多因胃肠实邪积滞所致,每兼便秘,腹满不减,腹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有力;根据辩证酌选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大黄附子汤等。单独虚证或单独实证的患者治疗并不困难,但是这样的患者却并不多见。临床上常见的患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病情较为复杂,这就给我们辩证施治带来了困难。如果我们仔细诊察,认真辩证,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还是能办到的。
下面的一例病例的治疗过程,给我们治疗腹胀带来了另一种思维方法。
患者吕长山,男,68岁,因腹部胀满2个月就诊。自述2个月前不明原因地出现腹部胀满痞闷不适,经中西医诊治未能获效。胃镜检查提示有慢性胃炎;腹部彩超探查提示腹部胃肠胀气。
现症:腹部胀满不适(腹部外形未见突涨),朝轻暮重,纳呆便溏,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虚缓;辩证为脾胃气虚,湿阻气滞;方拟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前后用本方治疗近半个月,病情未曾见有寸效。经反复审查,觉得辩证和施方未有不妥,而药后却无疗效,这是什么原因呢?冷静后,忽然想到《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关于“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其何部不利,利之即愈”的记载。《金匮要略》原文讲到的一种情况是,中焦水湿浊邪阻滞、气机升降失常导致腹部胀满,可用利尿的方法治疗。因而询问患者小便情况,其答曰“小便不太顺畅”,故而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加通草加减治疗
厚朴30g、半夏10g、红参10g、甘草6g、陈皮15g、枳壳15g、通草6g,生姜10g,大枣7枚,水煎服,每日1剂。
结果是“一剂知”,“五剂已”——服药5剂后,腹胀缓解,食欲渐增,大小便恢复正常,舌脉也逐渐正常;患者感到十分轻松。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此例患者腹胀的病机是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湿不化;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湿为阴邪,易阻气机,致升降失常,气机不利,腹胀痞满随生;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据此,治疗法则应为健脾祛湿,理气降浊。中医治疗水湿,有化湿、燥湿和渗利水湿等方法。对一些水湿浊邪较轻的患者,我们应用化湿、燥湿就可以了;但对一些水湿较重的患者,化湿、燥湿可能就不行了,要用渗利水湿之法。这就好比我们治理田地里的水湿一样,水湿较少时,只要太阳出来照射一下,空气一流通,水湿之气随散;如果水湿较重,我们就需要挖沟排水或者往水湿低洼处填土,才能治理。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具有健脾益气、降气燥湿之功, 为消补兼施之剂。方中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厚朴、生姜、半夏燥湿降气和胃。兼食滞者,加焦三仙、砂仁等;兼瘀血者,加三棱、莪术、丹参、红花等;兼便秘者,加大黄、枳壳等。本方治疗脾虚气滞湿阻之腹胀确有良效。
对于水湿浊邪较重者,上述加减方案有时则不能取效。此时,就要用到利水除湿之法。白通草是利水化湿中药,历代本草均未提到其有消除腹部胀满的作用。一次看到一民间医生治疗腹胀时,常在处方中加用白通草。问其用白通草是何故?答曰“白通草利湿下气除胀”;因虑白通草入肺胃经,质轻漂浮而能升清,性寒利水除湿降浊,故治疗水湿浊邪引起的腹部胀满是有效的。笔者经多次临床验证,多有良效。所以,做中医临床时,当遇到一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妨把思维放宽一些,问诊再全面一些。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