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记
病历介绍:患者冯女,28岁,2008年8月16日诊。主诉:发热1年余。
1年前因天气酷热而用冷水洗澡后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不适,经用中西药物治疗几近1年,始终未能缓解病情;其间迫于无奈,甚至祈求鬼神也毫无作用。整日发热不止,且上午较重,体温最高时达到39.5℃,一般都在38℃至39℃之间,即便服用解热镇痛药物也未能完全退热。曾辗转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观其所用西药主要为青霉素、头孢类、丁胺卡那霉素、林可霉素、阿奇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所用中药处方主要为小柴胡汤、银翘散、桑菊饮、补中益气汤等加减,但每张处方均加有苦寒清热之品,如黄连、黄芩、知母、石膏等,都未曾获得寸效;有时服用苦寒清热解毒药后,体温不降反升,甚至升高至40.1℃,而且畏寒症状也加甚。患者抱住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我。
诊见:发热(39.0℃),面色潮红,心烦不安,四肢肢冷,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自汗不止,食欲不振,大便干结、排出艰涩,舌淡胖、苔白滑,脉浮大无力。
辨证为脾肾阳虚,里寒外热;治宜温肾暖脾,温里回阳;方以通脉四逆汤加味;处方:炮附子15g(先煎),干姜30g,炙甘草30g,肉桂10g,山萸肉30g,黄芪20g,党参15g,枳实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连服5剂,体温有所下降(未过38.0℃),精神明显好转,食欲渐增,大便日行1次。效不更方,按此方稍做加减,继续治疗。先后共服药20剂,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均告消失,自此病愈。
按语:本患者在暑热难当时,用凉水洗澡,导致寒暑外袭,起始似为三物香薷饮证。由于反复应用性属寒凉之抗菌药物和苦寒清热中药,最终导致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出现内有真寒而外现假热的证候,成为真寒假热证。王冰有云:“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火也。”就是说用寒凉清热药治疗发热,发热反而不能减退,是过用寒凉清热药伤阳生寒的原因。患者里阳亏损,虚阳外越,则见发热、面色潮红、心烦不安等症;《景岳全书》曰,“气为阳,阳主神也”,阳气不足,则见四肢逆冷、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自汗不止、食欲不振等症;阳虚生寒,寒主凝滞,故见便坚、排解困难等;舌淡胖、白滑苔和脉浮大无力都表明里阳亏损。其体温升高、虚阳被格于外为标,而阴寒内盛为本;此时使用寒凉清热药物治疗不但无效,反而会加重病情。清代医家何梦瑶在《医碥·卷一》中说:“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为无根之火,乃虚焰耳。证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前却不能饮,肌表虽大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数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误投寒凉立死。”其实,此证之便结、排便艰涩和下利清谷均是由阳虚生内寒所致。里阳大虚,阴寒内盛,不能熟谷,故下利清谷;若阴寒凝滞,犹如冬季之寒水凝冰,故可见大便干结难排。
究其病因,本病乃由脾肾阳虚、里寒外热所致,治当温肾暖脾、温里回阳。《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方用附子温肾壮阳、祛寒回阳,是为君药;倍用干姜温中散寒、助阳通脉,是为臣药;炙甘草为佐使药,性能温补,补火伏土,使相火固守本位,不致外越。加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加黄芪、党参、山萸肉益气固阳;加枳实调畅中焦气机,为阳气回归廓清道路。治病必求于本,不被假象迷惑,审症求因,审因论治,有是证用是药,药证相符,故能收到热退病愈的效果。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