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张忠德:哮喘逢时频频发,阶梯治疗固脾胃

求道

浏览:963

时间:2023-07-19

许某,男,时年7岁,初诊:2010年11月24日。


  4年前开始出现气喘,活动后及夜间尤甚,时可闻及喉间哮鸣音,辗转就诊于多家医院,规律使用吸入剂及中药治疗,但症状仍时有反复。平素极易感冒感冒后气喘加重,出现咳嗽,咯痰等不适,遂至门诊就诊。


  【首诊证候】


  症见:气喘,活动后及夜间尤甚,少许咳痰,咽痒,口干,晨起偶有喷嚏、清涕,眼眶黑,激素面容,纳眠一般,小便调,大便偏干,舌淡,舌薄白,脉细。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中医诊断:哮病


  辨证:肺气不固,脾肾不足。


  治法:疏风宣肺平喘,固肾健脾。


  处方:蜜麻黄4克、射干7克、桑椹10克、炒白术10克、前胡10克、紫菀6克、防风7克、紫苏叶8克、太子参10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茯苓10克,共7剂。水煎服,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2010年12月3日


  已无气喘,少许咳嗽,晨起偶有喷嚏、清涕,眼眶稍黑,激素面容,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舌薄白,脉细。上方去前胡防风、紫苏叶等;加桂枝4克、黄芪10克加强温肺益气之力。共7剂。


  三诊:2010年12月10日


  晨起仍偶有喷嚏、清涕,无咳嗽、气喘,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去桑椹太子参等;加党参大枣各10克加大补气健脾之力。共7剂。


  患儿定期复诊,期间感冒1次,以疏风解表、固护卫表为法治疗后好转。


  四诊:2011年1月21日


  夜间时有少许咳嗽,眼眶黑及激素面容明显好转,余无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于三诊处方基础上去紫菀射干等;加炒六神曲10克与炒白术茯苓等补气健脾固表。共7剂。


  后患儿继续门诊调养3月余,现每逢季节变更很少再发病。


  【按语】


  哮喘病病机与伏痰密不可分,伏痰亦为其反复发作的宿根。通常因外感风、寒、湿等邪气引动伏痰而诱发。缓解期时,虽症状缓解,但“痰饮留伏,结成窠臼”的病机仍然存在,此宿根多责之于肺脾肾不足。肺虚则腠理不密,易感外邪,导致反复发作,脾虚不足,则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气血生化不足,肺肾之气更虚;肾气虚弱,蒸化水湿乏力,聚为痰饮


  本案患儿哮喘缠绵多年,中西医治疗效果均欠佳,久病伤及脾肾,卫外不足,故平素易感冒。而感冒时外邪引动伏痰,阻遏气机,故每因感冒而发作。正如《巢氏病源》言:“小儿病气候:肺主气,肺气有余,即喘咳上气。若又为风冷所加,即气聚于肺,令肺胀,即胸满气急也。”故患儿病位在肺,与脾、肾相关。治疗时当分清标本缓急。初诊,治标为主,以麻黄射干防风、紫苏叶疏风宣肺、解痉平喘,前胡紫菀止咳化痰、共治其肺;以炒白术太子参茯苓健脾益气养阴;患儿长期使用激素,激素为纯阳之品,久用伤阴,故以桑椹白芍麦冬之品养阴生津。二诊、三诊、四诊时病情稳定,当治本为主,健脾固表,防止复发,正如《幼幼集成》曰:“素有哮喘之疾,遇天寒暄不时,犯则连绵不已,发过自愈,不须上方。于未发时,可预防之。”服药后患儿诸恙悉渐,渐至痊愈。


 (本案编者:祝鸿发 主治医师)


关联词条:

  • # 张忠德
  • # 喘病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来源:张忠德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医学指导:张忠德 主任医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