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乳腺癌术后睡眠障碍案(孟繁甦)
王某,女,50岁,2022年6月14日首诊。
主诉:右乳腺癌术后睡眠差一年余。
刻下见:患者睡眠差,梦多,易醒,心烦,潮热汗出,偶有怕冷,胃纳可,食冷后大便烂。舌红、点刺、润、苔薄,脉浮滑数。
既往史:2021年6月因乳腺癌后在外院行手术切除,具体病理不详,术后完成8程化疗并完成放疗,末次放疗时间2022年3月21日,目前内分泌治疗(自述需要服药10年)。末次月经:2021年6月22日。
过敏史:兰索拉唑片
中医诊断:不寐
证型:寒热错杂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乳腺癌术后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15克 山茱萸10克 山药30克 茯苓15克 白术10克 黄芪10克 党参15克 续断片10克 地骨皮20克 莲子心5克 黄连5克 钩藤(后下)30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水煎服,每天1剂,共7剂
2022年7月6日复诊:
上次用药后明显好转。停药后症状稍微反复,伴尿急。舌脉同前。去黄柏,加青蒿20克、牡丹皮10克、玫瑰花(后下) 5克。
水煎服,每天1剂,共7剂
临证体会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女人以阴血为本,经、带、胎、产、乳等生理现象均与阴血密切相关。此例患者年届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处于肾阴不足,天癸不充,脏器衰竭,阴血亏损不足,血海生化乏源的病理生理状态。乳腺癌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更加耗伤人体正气,加重肾之阴阳亏虚。患者睡眠差,伴有潮热汗出,心烦为阴虚内热之象,舌红、点刺,苔薄,脉浮滑数为阴虚火旺之舌脉,可见肾阴亏虚为本。患者偶有怕冷,这种既怕冷又怕热的情况在围绝经期妇女比较常见,虽以阴虚为本,因阴阳互根互用,病久必阴损及阳,出现寒热错杂情况,治疗时应辨别主次,以知柏地黄丸为基础方化裁。
知柏地黄汤出自《景岳全书》,原名滋阴八味丸,在清代董西园所著《医级》卷十二中更名为知柏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该方有六味地黄丸之“三补”,即熟地滋补肝肾之阴,山茱萸补益肝肾,山药健脾滋肾,共成三补而以补肾为主。此方“补中有泻”,泽泻配熟地泻肾浊而不伤肾阴;丹皮配山茱萸泻肝火而柔肝阴;茯苓配山药渗脾湿而促脾运,即所谓“三泻”,其实是以泻为补,加上知母清上焦烦热、滋阴润燥,与苦寒之黄柏泻中下焦之火相须为用,更增强了滋肾阴清相火的作用。加用地骨皮以加强清虚热之功。少量续断补肝肾、行血脉,性平和,不至于过于温燥。患者久病,加之手术、放化疗,攻伐正气,用党参、白术及黄芪有补益脾胃,使得气血生化有源。
五脏作为情志的依存器官,在情志致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医学认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发挥着整体调控作用,是承担情志活动的统一系统,过度情志刺激最终引起免疫功能的改变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与情志致病不谋而合,因此在诊病过程中需要重视身心同治。本例女性患者,中年患病,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较大,加莲子心、黄连、钩藤以清心平肝安神。二诊时加少量偏温性之玫瑰花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