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腑证
(一)膀胱蓄水证:
原文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语译:太阳病发汗后,由于消耗津液,会导致胃中一时性干燥而出现烦躁不得眠。若患者渴欲饮水时,可以少量与之,使胃燥得润,胃气调和,则病可自愈。若病人脉浮,小便不通利,身有微热,口渴饮水不止者,此非胃津不足,而为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用五苓散主治。
分析:太阳病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可出现两种机转:
(1)汗后胃津不足:
胃中干——汗为津液所化,胃为津液之腑,汗多损伤胃津,故干燥。
烦躁不得眠——由于胃中干燥,口中大渴欲饮水所致。
处理方法:
欲饮水者,少少与饮之——由于汗多伤津,复伤阳气,若暴饮胃阳不及游溢,可致水停胃中。故可少少与饮,使胃津得复,胃气因和,其病自愈。
(2)汗后表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致蓄水证。
参考原文72、发汗后,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解词:
(1)胃中干——指津液耗伤,胃中阴液不足。
(2)消渴—指口渴能饮,且饮不解渴的一种病症,非指后世的消渴病。
(3)烦渴——指口渴心烦。
(5)水逆——因下焦蓄水而致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证侯。是因下窍不利,水无出路,水邪上逆,进而导致胃气上逆所致。
提要:论述蓄水证的证治。
成因:
2、太阳表证,太阳之气抗邪于表,膀胱气化功能相对低下,此时饮水过多,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内留。
主证与病机:
1、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
特点:(1)饮水量多,饮后不能止渴,故有“消渴”之称。
(2)饮水不能消受,伴心下痞满,水入则吐,故称“水逆”。
(3)喜热饮;
(4)无里热现象。
2、小便不利、小便少(只是小便少,并不是小便点滴不畅,尿道涩痛)——膀胱气化不利,水液排泄失常。
3、发热、恶风,脉浮或浮数——A外有表邪;B水蓄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致卫气闭郁。
4、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水热互结,津不上承,故渴欲饮水;水饮内停,上干胃腑,胃失和降,水入拒而不受,故水入即吐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小腹硬满或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欲吐,或兼发热恶寒,苔白滑,脉浮或浮数。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罢。(本证不一定有表证)
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兼散表邪。
方药: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杵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解词:白饮——即白米汤。《周礼》郑玄注:“稻曰白”。
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大小约1寸见方,故名。秦汉1寸约2.3cm。今取边长2.3cm的正方形药匙,取五苓散以不落为度,称重为5-6g。
现代用法用量:猪苓5g,泽泻6g,白术5g,茯苓5g,桂枝3g。
上五味,杵为散,以白米汤和服5-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解:
白术甘温——健脾胃之阳,化中焦之气
白术配桂枝,通阳之效捷;泽泻得二苓,利水之力足。合用则解表温阳,化气行水。
微热汗出或兼表,心烦水逆消烦渴,少腹里急溲不利,心下痞满脉浮数。
化气行水兼解表,二苓桂枝泽术和,白饮和服饮暖水,太阳蓄水用此药。
注意事项:
(1)本方服后宜多饮热水,帮助药物发挥作用。虽说多饮,每次饮水亦不宜过多。
(2)本方服后汗出,主要是膀胱气化已行,全身津液得以布散的反映。
(3)本方略有解表作用,主要作用是化气行水,恢复膀胱功能。其解表作用主要是通过利尿而解表,并无单纯解表作用。
案17——水肿(水钠潴留):
患者,张某,女,80岁,2007年4月10日诊。
因患慢肝,医以甘利欣静滴2个月,致下肢水肿,尿量减少,血压升高,出现钠水潴留。诊其苔白滑而脉微浮,辩为水蓄下焦,气化不利。方选五苓散以化气行水。
猪苓15g,泽泻20g,白术15g,茯苓30g,桂枝10g。水煎服,5剂。
服3剂尿量增多,5剂服完,诸证消失。复查血压、电解质正常。
按:本例患者年高肾元本虚,气化无力,复因过用甘草甜素类药,使水钠潴留而水肿。五苓散温阳化气行水,以复膀胱之气化功能,故五剂而愈。
(二)饮停心下证:
原文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语译:伤寒汗出后,出现水液停蓄之证,如果口渴特别突出,当用五苓散治疗;若口不渴或口渴不甚,当用茯苓甘草汤治疗。
参考原文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解词:苦里急——因小便不畅利,致少腹有急迫不舒之感。
提要:蓄水和水停于胃的鉴别。
成因:太阳表证期间,正气抗邪于表,里气(尤其胃气)相对不足,饮水过多,不能纳化,致水停胃脘(心下)。
分析:饮停心下的典型表现为:心下悸,口不渴,小便利,舌淡苔水滑,或伴见四肢厥冷。
口不渴——胃阳不足,水停胃中。必伴心下悸。
汗出而渴——表邪不解,随经入腑,水停下焦,气化不利,津不上承。
必伴小便不利。
小便利——指饮水后很快出现小便,且量较多。
提示:
A膀胱气化正常;
B脾阳虚升清能力不足。
里急——水停蓄于膀胱,气化失职,故见少腹急迫不舒。
四肢厥冷——水饮阻遏阳气布达。
鉴别:
水蓄膀胱—表邪入里,水热互结—下焦膀胱—口渴,小便不利—化气行水—五苓散。
水停于胃—胃阳不足,水饮不化—中焦胃腑—不渴,心悸肢厥—温胃化饮—苓甘汤。
辩证要点: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则水声漉漉,口不渴,脉弦而舌苔白滑。
病机:胃阳不足,饮停中焦。
治法:温胃化饮,通阳利水。
方药: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茯苓10g,桂枝10g,炙甘草5g,生姜15g。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桂枝——辛温通阳;
茯苓——健脾利水
甘草——补虚和中
生姜——温胃散水。
重在温中健运,而不重利水。
现代应用:用治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肺心病、产后尿潴留等病,以心下悸、口不渴、手足不温,小便不利为辩证要点。
临床体会:刑锡波认为,本方系扶阳温胃利水之剂。凡属胃阳不足,心下停水之证,不论有无表邪,都能用之。而水邪上逆,心中不烦者有效,即心中躁烦不安者亦效如桴鼓。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余泽运,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