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时病重舌,杂病重脉

四君人参

浏览:1089

时间:2020-09-16

章氏临证重视舌脉,在时病和杂病辨证时,各有侧重。其特点是:时病重舌,杂病重脉,但仅指一般规律而言。诊治时病偏重舌象,杂病偏重于脉象,所谓重,仅是相对而言,指的是侧重,实际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舌、脉合参者多。


章氏时病重舌,杂病重脉的理由是:时病病程较短,邪在肺胃,在舌苔上能够及时得到反映。例如温病邪热从卫分转入气分,舌苔由白转黄,邪入营分,其舌必绛,邪入血分,舌有出血痕迹。湿热内蕴时,其苔必黄厚而腻,湿浊中阻,苔必滑腻。腻苔渐化,表示湿邪将退。光舌逐渐生苔,表示胃气津液将复。在时病中,病情的进退,都能够在舌象上得到反映,此时脉象上虽有变化,但不如舌象的反映及时,何况脉象变化有时不够明显。而舌象所表现的黄、白、滑、腻之有无等,是非常客观明显的,因而观舌质可以验其证之虚实,察舌苔可知其邪之浅深、寒热。湿邪一望而知。观其润燥与否,以验津液之盈亏。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等最重视舌诊,当然也非常重视脉象,诊脉重要之处,是在决生死,断预后,无论时病、杂病都不例外。叶天士温热论》论脉之处较少,但所论之处都很精细,如热病大汗之后,症见肤冷,他指出: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对汗解后身倦、神疲与突转虚脱之鉴别,其重点就在于脉。可见关键时刻,诊脉比察舌更重要。


杂病辨证,诊脉是首要一环,从脉的浮、沉、迟、数中,可以察明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但也不能离开察舌,如气虚、阳虚者,舌质多见淡胖;阴虚火旺者,舌质多见干绛;蓄血于内,舌上多见瘀点;痰湿内蕴,舌苔多见厚腻,舌苔为胃气所生,消化道有关疾病,很容易从舌苔上反映出来。章氏日常多接触胆石症患者,其舌苔几乎都是黄腻苔,所以厌食油腻,但在脉象中就不容易反映出来。固然,脉象也有其重要的一面,除浮主表、沉主里、迟主寒、数主热外,如胸痹患者,其脉象沉迟,心悸患者,脉象急数,肝阳上亢患者,脉象弦数,肝风患者,脉来弦劲有力,昏厥者,脉沉细无力,气脱者,脉沉伏,妊娠者,脉滑数等等,则非舌象上能完全得到反映的。对舌脉的诊断有一点需注意,即需辨其真伪,舌有染苔,脉有斜飞、反关,若孟浪从事,易致误诊。脉、舌、证三者需合参,无论时病杂病都一样,侧重虽有不同,诊断还需互参,只持一端,鲜有不误事者。


舍脉从证与舍证从脉


章氏认为,舍脉从证与舍证从脉,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时的一种优选方法,灵活地加以运用,可以提高对疾病的治愈率。在临证时,脉证相符,辨证施治的准确性就大,但是临证差异较大,往往脉与证不相吻合,医者当采取舍脉从证前全证从腻的诊断青浃舍脉从证,就是认证不认脉,因为证象与脉象不符,而证的表现又突出,于是舍弃脉象。例如外感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舌苔白,而脉象反现沉细无力,其原因是邪气盛而正气虚,正气不能鼓动血脉流行之故,所谓虚人感冒必须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治疗。又如老人痢疾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泻下赤白,苔黄腻,脉应沉数而反浮大,脉证不符,正是邪盛于里,虚阳外脱之象,这时就要舍脉从证,急清其里,后扶其正。


舍证从脉,就是认脉不认证,因为脉证不符,而脉象表现又突出,这时就应凭脉舍证。例如脉沉迟无根患者,证候表现为面色潮红,口咽干燥,虚烦不得眠,虽虚阳外越之象,此时应急扶其阴而敛其阳。又如大失血患者,血虽止而脉反浮大而数,此时应舍证从脉,育阴宁络,潜其浮阳。临床辨证施治时,医者应细心诊察病患,分析其脉证是否一致。若脉证相符,一般说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在脉证不符的情况下,对医者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经验要求就高些,要在纷繁的脉象和证象中决定取舍。因为只有正确地掌握脉因证治,才能正确地运用理法方药。章氏体会,在脉证不一致的情况下,舍脉从证往往多于舍证从脉,因为证象容易反映,表现客观,而脉象的领会则往往随人而异,缺乏公认的标准。


舍舌从证与舍证从舌


舌诊望诊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医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辨证诊治过程中,证、舌变化一致的常占大多数,证、舌变化不一致的也会时有发生,当临床观察到证、舌不一致时,是舍舌从证还是舍证从舌,因为舌仅仅是证的一部分,原则是舍舌从证。其理由是:有许多客观因素影响舌诊,例如舌苔会受到许多客观因素造成染苔,影响辨证,如白苔食橄榄即变黑,食枇杷即变黄,服用许多药物,亦可造成假象,如含咽喉片舌苔可变黑,服黄连素片舌苔可发黄,甚至舌体也会起变化,如服阿托品可使舌质红而干燥,服激素可使舌质变红、舌体肿胖,服用一些有色药物,亦会产生染色苔等等。有时在观察舌时,患者伸舌动作不当,往往也会造成假象。


当然临床也会偶然遇到舍证从舌的,如某些肿瘤病人,在症状和体征尚未全部暴露,临床诊断尚未确定前,先观察舌体,如果舌质绛红无苔,必然存在隐性恶性疾患。笔者曾遇一肝癌患者,二月前因一般肝病门诊治疗,舌诊时发现舌质绛红无苔,建议作8超检查,结果为肝占位性病变,说明舌诊可以提供诊断线索。


究竟怎样决定证、舌取舍呢?应考虑下列几个方面:


1.凡证、脉是一致的,而舌象与证候不符者,应舍舌从证。如急性黄疸患者,有明显的面如橘子色,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胁痛疲乏、食减、尿黄、脉濡数等肝胆湿热证象,如果舌苔尚未出现黄腻,此时应舍舌从证,方能取效。


2.凡舌苔与舌质的辨证发生矛盾时,应结合脉、证全面考虑,一般来说,舌质和舌苔应从八纲分析,舌质可以表现阴阳、虚实,舌苔可以反映表里、寒热,并结合临床证象来决定取舍。


3.还可从病程的长短和用药后的转归情况来全面考虑证舌取舍,例如同为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湿热痢,病程短而见舌苔光红者,当考虑素体阴虚之可能,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应先以清化湿热为主;病程长而见舌光红无苔者,应考虑湿久化热伤阴之故,此时如治以清化,势必使阴分更伤,可以考虑以养阴生津为主,兼行清化乃为得当,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须从患者全面情况而定。


总之,不应轻视舌诊之应用价值,在证、舌辨证发生矛盾时,应该是因时、因人、因病制宜,不能预设框框,束缚医生的思维力和辨证的灵活性。


以脉测证与以证测脉


以脉测证和以证测脉,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两种辨证方法,是灵活地应用切脉手段达到辨证论治目的,同时这两种方法,不能孤立应用,而应相互对照,脉证合参。


应当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两种方法呢?


1.以脉测证 即以脉求证,先持其脉,然后顺序了解其证,使脉证符合,病机明确。例如患者诊脉时为弦脉,其证面赤、舌红、头眩目赤,脉证相参,病机符合肝阳上亢。若其证紧锁双眉,手按其腹,脘腹疼痛,舌暗红苔白,脉证相参,病机为寒滞肝经。若其证两胁胀痛,腹胀,胸闷,食纳欠佳,精神不振,舌暗苔薄,脉证合参,病机肝气郁结,这就是以勇!证,实际是脉证合参。以往有些江湖术者,在诊脉时,不要病者开,便知生死病痛,故意神其说,以炫其技,亦有患者不诉病情,让医生诊脉,测验医者技术,这些都是自欺欺人伎俩,今日不应存在。


2.以证测脉 即以证象来确定脉象。因为脉象表现,不易标准化、规范化,使人很难体会。例如胖人的浮脉与瘦人的浮脉并不一致,女性的弦脉在男性并不一定是弦脉,体力劳动者的沉细脉与脑力劳动者的沉细脉完全不一样,体弱者的浮数脉与体壮者的浮数脉,也不能强求一致,因此给临证定脉造成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以证来测脉。例如一个患风热感冒发热患者,和另一个肝亢患者,脉象都表现快而有力,前者可定为浮数,后者应定为弦数。又如一个久病体弱患者和一个中暑昏厥患者,脉象表现都是细弱无力,前者应定为脉沉细,后者则应为沉伏,这就叫以证测脉,实际上也是脉证合参。

关联词条:

  • # 四诊
  • # 章真如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章真如,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