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颈椎增生疼痛与治疗方法
颈椎位于大椎穴之上,哑门穴以下,共七节。担负着颈部前后左右的灵活运动。7节颈椎之间有筋腱、软骨膜、血管、神经、间质润滑液及微细组织连接组成。在正常生理下,人不过40岁,体质不衰,各方面生理旺盛,气血充沛,循环畅通无阻,故而颈椎能灵活运动及任重。并能接受颈部前屈后仰,左右扭转等正常运动。即有超正常运动亦能承担。故而扭伤挫伤,在青年时期能不药而愈,或稍药即愈,常能自行恢复。一般不会引起颈椎增生。
人体全身的疼痛,皆有神经反射呈现而出,当然颈椎亦不列外。凡超负荷运动、重力、闪挫、扭转过度,或扛、抬压力过重,或过度强迫性姿势长久,均能引起颈椎骨节挫伤、变形、充血肿胀、间隙变窄,挤压颈椎管内神经。或气血雍滞瘀肿阻碍神经传导,故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
除上,还有风寒湿邪侵入肌肤腠理椎管之间。如气候严热使毛孔疏散出汗雨淋,或凉水冰洗,长期接触潮湿环境,或风寒天气做工干活,迎风寒而出行等,皆能导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使气血瘀阻,引起颈椎骨节肿胀增生,压迫神经,影响神经传导而引起疼痛。
再者人过40岁以后,体质渐衰,气血及微循环功能减弱,骨质逐渐疏松,椎关节的软组织渐渐老化,故引起颈椎结构紧密度差,弹性力减弱。自复抵抗能力也减弱,抗病能力差。如生活运动不慎,即宜引起扭伤、挫伤。或外邪风寒湿的侵袭,促使颈椎、胸椎、腰椎等全身骨关节增生、变形、椎空间狭窄,组织之间相互摩擦挫响,引起骨节间神经受挤压,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
试看,患颈椎增生或骨质增生的患者多是40岁以后,年老体弱的人,青壮年少矣。这正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道理。
颈椎增生及其他的骨质增生为西医名,在中医学中无此名称,属中医的风痹麻木型病。颈椎增生是指病变部位的一种实质反应表现。如拍片时见到的充血,脱位、骨膜增生或损伤、孔管狭窄等。这些只是一种病症表现,并不能反应致病的多种原因。故拍片仪器检查只能明白一下病变的表现及增生程度,是不能查出真正的致病原因的。治病当治因,刨树当刨根,才能根治,故此拍片在治疗上意义不大。
颈椎腰椎增生采取牵引疗法者,很少痊愈。因强行牵引,是强拉至颈椎间隙增宽,临时减轻对神经的压迫,并不是根治办法。如真是颈椎脱位,手法复位还是很好的。
再者,中医的传统疗法是很可靠的。中华医学,医祖先贤,从古到今的医疗经验用内服中药、膏丹丸散,在治疗跌打损伤,骨折骨伤方面经验多多,效益异常,见效神速,无副作用,实优于小针刀或牵引多矣!
有上所述,颈椎腰椎疼痛之病,并不是一日很快就能形成的,它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机体与外界环境不协调的情况下造成的。因此并非很快就能根治,故也属中老年疑难杂症中的一种疾病。
余临床几十年中,经心体验,自拟有两种方法治疗本病,实践多年,疗效确切,愈疾甚速。以济世活人计,特奉献与坛友览以试用。
1、中药方:活血疏颈汤。
毛葛根50克(即木质葛根)、威灵仙30克、白芍30克、桂枝、防风各12克、当归、杜仲、怀牛膝、川续断各15克、木瓜、甘草各10克、细辛3克、生姜3片、大枣3个。
每日一剂,先将生药用温水泡30分钟,煎两次兑和,分两次早晚分服,连服7剂为一疗程。一般一个疗程好转,两个疗程痊愈,三个疗程根治。
上方毛葛根、防风、威灵仙除风散寒。毛葛根又有轻轻去实、引药上行至颈椎、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对颈项强直有特效。以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周身气血流畅。当归配白芍养血育阴,杜仲、牛膝、川断、木瓜补肝肾,舒筋缓急,增强抵抗力,促使颈椎痊愈。当归、细辛、威灵仙、桂枝合用能活血养血散寒止痛。全方药性平和、柔顺。久服不伤脾胃及正气。中老年患者最宜服用。
2、西药方:以除湿散寒,抗炎消肿、改微善循环、佐以健脾和胃及补虚为方,临床常怀卓效。
双氯芬酸纳肠溶片、六和维生素胶丸、复方胃友各3片,保泰松、强筋松、地塞米松、654——2、双氯噻嗪各1片。大黄苏打2片。
以上为成人一次量,一日3次饭后服。连服3——7天,症状基本消失后。即改为一日2次,早晚分服,连服10天,再改为每日一次,晚睡时服,可根据病情再连服10至30天,即可根除。
40岁以下青壮年年,急性扭伤颈椎或骨质增生者,将上方地塞米松、保泰松一次量改为2片;40岁以上中老年按原方一次加服维丁胶钙片4片、鱼肝油VB胶丸2粒;有高血压者每次加服复方降压片、消心痛各1片。
以上西药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拟出来的,临床效果异常,确实有药到病除之妙!
余在几十年中治病,多中西结合,中西药联合应用,常比单用西药或中药效果更好。但是用西药的原则始终是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配方的。这叫西医西药中化。把西药的多种药品看作是中药的一味药,用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去利用,效果非常可观。但叫西医看来是一种盲目行为。说什么化学反应、中和失效等。当然这一点是有的,不过临床细心体验用之即可,实利大于害,不必拘泥。这与中医西化相比是比较恰当的,因西医常把中药的一味药去化验含什么化学成分及作用,这显然失掉了中药的配合作用,更失去了中医中药的特色,痛哉!
敬致诸位坛友,以上病症方药之谈,绝非是捏造虚有,实乃余几十年经验之谈,医者以仁为道,岂敢操纵人命,望临症放心使用无妨。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易医,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