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名医治疗肺胀医案赏析(周慎)
【医案1】乙巳二月,季姓妇,咳喘倚息不得卧,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胸闷不舒,心痛彻痛,脉沉而滑,舌苔白腻。此风寒痰饮内外搏结,肺气不得下降而成肺胀也。乃用小青龙汤合瓜蒌薤白汤:麻黄、细辛各四分,干姜、五味子各五分,瓜蒌、薤白各三钱,甘草五分,余药各一钱五分。服后得汗,而寒热喘息俱平,惟身痛咳嗽未已。易方以桂枝汤和营卫,加干姜、五味子各五分,细辛三分以治咳。一剂效,因贫不复延医诊,遂渐愈。(《丛桂草堂医草》)
按:此案乃因寒饮内伏,复感外邪,内外相引,阻碍肺气升降,痹阻胸络所致。故用小青龙汤散寒解表,化饮平喘,合用瓜蒌薤白汤(即瓜蒌薤白白酒汤去白酒)化痰宽胸,蠲痹通络。服药见效后,改用调和营卫、温阳化饮之剂以巩固疗效。
【医案2】社友孙芳其令爱,久嗽而喘,凡顺气化痰、清金降火之剂,几于遍尝,绝不取效。一日喘甚烦躁,余视其目则胀出,鼻则鼓煽,脉则浮而且大,肺胀无疑矣。遂以越婢加半夏汤投之,一剂而减,再剂而愈。余曰:今虽愈,未可恃也,当以参、术补元,助养金气,使清肃下行。竟因循月许,终不调补,再发而不可救药矣。(《医宗必读·喘》)
按:此案乃因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其治用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清热,化痰降逆,二剂而愈。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诸邪祛除后,宜扶正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否则诸邪一再侵犯,更伤正气,虚者更虚,此案乃其教训。
【医案3】一妇人年余六十,忽患肺胀,两鼻如蝉翼,气喘,大汗如雨。诸医谓年老虚痰上涌,用姜桂六君子汤,汗更甚。请予治之。诊得肺脉八九至,予曰:此肺胀也。若是虚汗一二次,必发寒厥,如此热汗如雨淋淋不已,实为痰火内冲,肺窍闭塞。遂用泻肺通窍汤,三剂汗自止,吐痰数日而愈。后用八珍汤,十剂而痊。(《医方一盘珠全集·肺胀症》)
按:此案乃因痰热郁肺,肺失升降,邪热逼津外出所致。其治用泻肺通窍汤,此方乃三子养亲汤、三拗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相合而成,去大枣、甘草,加枳壳、黄芩、桑白皮,清肺化痰,降逆平喘。症状缓解后,改用八珍汤补益气血以善后。
【赏析】肺胀是一种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痰、水、瘀交互为病,出现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痰烦躁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疾病。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其发病多为内外合邪,常有外感风寒、内伏寒饮(见案1)与外感风寒、内蕴痰热(见案2)之分,亦有不因外感引发,直接为痰热郁肺而发病者(见案3)。在症状缓解后,要注意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再次发作的可能性(见案2、案3)。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