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缪灿铭:疏风祛寒、清热平喘治咳喘

求道

浏览:544

时间:2023-05-07

刘某,男,时年64岁,因“反复咳嗽气促10余年,再发加重3小时”于2014年6月10日由急诊拟“肺心病”收入院。


  【首诊证候】


  刻诊:病人不慎受凉后发病,痰白时稍黄,既往有慢阻肺、高血压史。P118次/分,R26次/分,BP170/96mmHg,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叩诊过清音,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118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轻微水肿。舌淡红,苔黄腻,脉紧数。心彩超示:右室稍大,心瓣膜结构退行性改变,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中度),EF55%。CT:双肺散在少许炎症,肺气肿。EKG:窦性心律,肢导联低电压,肺性P波。WBC:10.58X10^9/L,HB:120g/L,N77.8%,B型钠尿肽前体417pg/ml。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咳喘(风寒犯肺,郁而化热)。


  西医诊断: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3级;2、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3、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


  治法:疏风祛寒,清热平喘。


  处方:小青龙汤石膏加减。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细辛5g、法夏10g、石膏20g、鱼腥草15g、炙草5g、桑白皮15g,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温服,4剂,日一剂。


  【随诊过程】


  二诊:2014年6月14日


  咳嗽减少,痰白易咯偶有微黄,气促减轻。下肢无浮肿,舌苔退,脉滑紧。P90次/分,R22次/分,BP148/86mmHg,双肺啰音减少,治疗有效,守上方。


  处方: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细辛5g、法夏10g、石膏20g、鱼腥草15g、炙甘草5g、桑白皮15g、茯苓15g,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温服,4剂,日一剂。


  三诊:2014年6月18日


  偶咳嗽,痰少,无气促,稍疲倦,舌苔薄白,脉滑无力。P86次/分,R20次/分,BP140/82mmHg,双肺啰音明显减少。邪退正虚,拟健脾化痰善后。


  处方:党参15g、陈皮5g、紫苑10g、北芪20g、白术15g、法夏10g、淮山15g、山萸肉15g、炙甘草5g、桑白皮15g、茯苓15g,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温服,4剂,日一剂。


  经治疗数天症状消失,精神好。复查胸片:肺部炎症基本吸收,血象正常,B型钠尿肽前体259pg/ml。临床治愈出院。


  【按语】


  该患者素有肺心病史,此次感受风寒,起病急骤,以咳嗽气促为主要表现,辨证为风寒袭肺,饮郁化热。处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外解表寒,内化饮邪,兼清郁热。方证合拍,故取效神速。二诊患者咳嗽减少,气促见轻,效不更方。三诊邪去而正安,患者偶有咳嗽,气促消失,亟当固本,以健脾益气为本,祛痰为标。该患者治疗中体现了辨证精确,理法统一,法因证立,方随法出。初诊时邪实为主,以小青龙加石膏汤宣肺祛邪,化饮利水,祛邪为先。三诊时邪实已退,正虚为本,故以健脾益气扶正为主。

关联词条:

  • # 喘病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来源:中山市中医院 ,医学指导:缪灿铭 主任医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