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痴呆
2015年秋季曾诊治一位男性患者,66岁,退休教师。患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均10余年。退休5年来,接连发生脑梗塞病症数次。经治疗后好转,仅后遗左半身麻木无力等症,生活尚能够自理。
近1年来,家人发现患者记性越来越差,而且呈进行性加重;这个月还认得张三,下个月就连李四都不记得了;生活也变得邋遢起来,脾气也变得喜怒不常,常与家人争吵。家人感到有些反常,把患者带到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评估,患者被诊断为血管性痴呆。曾使用脑活素、都可喜等脑细胞活化剂,效果不佳。经其他患者介绍,患者在家属带领下前来就诊。
患者表情呆滞,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时而所问非所答,定向力差,计算力下降,步履不稳,倦怠无力,舌淡紫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涩。查体:BP140/80mmHg;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口唇左偏,左下肢肌力约为Ⅳ级,肌张力正常,左膝腱反射活跃。
西医诊断:脑梗塞后遗症、血管性痴呆;中医诊断:中风后善忘症、痴呆,证属气虚血瘀,痰浊阻窍;治以益气化瘀,涤痰开窍;方用补阳还五汤合涤痰汤加减化裁:黄芪60g,当归15g,赤芍6g,川芎6g,红花6g,桃仁6g,地龙10g,党参15g,半夏10g,茯苓20g,陈皮15g,石菖蒲20g,竹茹15g,升麻10g,水煎服,每日1剂。方中黄芪根据情况逐渐增加剂量。原用的降压、降脂和降糖药继续使用。
二诊:服用15天,患者病情和精神均有所好转,仍对答不确切、思维迟钝、健忘等,舌质淡紫、苔薄白腻,脉细涩。
三诊:用药3个多月,黄芪加至每剂150g。患者神志明显好转,记忆力有显著改善,语言对答确切,定向力及计算力接近正常。嘱将汤药改为补中益气丸和血府逐瘀胶囊服用。3天前随访,患者病情平稳。
按语:血管性痴呆(VD)是由脑梗塞累及大脑皮层或皮层下区域所引起的痴呆综合征,是世界医学界难以攻克的难题。表现为由反复多次突然发病的脑卒中或脑缺血发作,引起阶梯式进行性加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病变血管累及皮层和皮层下区域的相应症状体征。中医称之为“痴呆”,《杂病源流犀浊˙中风》称之为“中风后善忘”。现代医学治疗血管性痴呆还没有理想的办法。
祖国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气血的盛衰可以反映心脑等脏腑的功能活动情况。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感或内伤皆可导致气血失调致病。颜德馨教授认为,血管性痴呆与气血的关系最为密切【孔令越.颜德馨教授以气血为纲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经验[j].四川中医,2005,23(8):4-5】。脑由精髓汇聚而成,由肾所主,唯有得到气血的不断充养,才能充分发挥元神之府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各种病因都能导致正气不足,气虚进一步导致血瘀,瘀血阻滞脑窍,则会引起神志失常、表情痴呆等症。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为百病之母,血为百病之胎。气与血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气病可致血病,血病可致气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中指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本例患者被辨证为气虚血瘀、痰浊阻窍,治当益气活血、涤痰开窍,方拟补阳还五汤合涤痰汤加减。其中重用黄芪,起始亮为60g,最大量用至150g。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认知等能力较治疗前有了较大的改善,疗效令人满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