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Pī Shí

别名

砒黄(《日华子本草》),信砒(孙用和),人言(《本事方》),信石(《救急易方》)。

释名

《本草纲目•卷十•砒石》曰:“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

来源及植物形态

砒石,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原名砒黄。为氧化物类矿物砷华Arsenolite的矿石,或由毒砂、雄黄等含种矿物的加工品。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

采制

目前多为毒砂、雄黄等含砷矿石的加工制成品。少数为选取天然的砷华矿石,多数为加工制成。加工方法很多,兹举老法和新法各一种如下:


①老法

将毒砂砸成小块,除去杂石,与煤、木炭或木材烧炼,然后升华,即为信石。此法设备简单,但有害健康。


②新法

选取纯净的雄黄,砸成10厘米上下的块,点燃之,使雄黄燃烧,生成气态的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然后通过冷凝管道,使三氧化二砷得到充分冷凝,即为信石。二氧化硫另从烟道排出。


炮制:去净杂质,砸碎,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研为细粉。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砒石,用小瓷瓶子盛后,入紫背天葵、石龙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煅,从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从申至子,出,拭干,却入瓶盛,于火中煅,别研三万下用之。"

②《日华子本草》:"砒石,醋煮杀毒乃用。"

性味归经

性味:辛酸,热,有毒。

①《日华子本草》:"暖,有毒。"

②《开宝本草》:"苦酸,暖,有毒。"

③《纲目》:"辛酸,大热,有大毒。"


归经:归肺、肝经。

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劫痰截疟,杀虫,蚀恶肉。治寒痰哮喘,疟疾,休息痢,痔疮瘰疬,走马牙疳,癣疮,溃疡腐肉不脱。


1.本品腐蚀力极强,外用既能蚀死肌、去腐肉,又能杀虫,故可用于瘰疬、恶疮腐肉不脱、痔核肿痛、走马牙疳及癣疾等症。如治瘰疬,《灵苑方•治项上瘰疬方》单以本品为末,浓墨为丸梧子大,以针破瘰,将药半丸贴之,蚀尽为度。但因这种单用直接贴敷法常引起剧烈疼痛,故临证往往与它药配伍,以轻其剂、缓其性。且腐肉去净后,即应停用,再以生肌敛疮药善后。如《太平圣惠方•卷六五•治久恶疮诸方》砒霜膏,以之与硫黄苦参附子、蜡同用,麻油为膏,柳枝煎汤洗疮后外涂,治恶疮日久;《外科正宗•卷二》三品一条枪,以之与明矾、雄黄乳香共为细末,厚糊调稠搓成药条,阴干,有孔者插入孔内,无孔者先用消毒针刺破再插药条,“治瘰疬、疔疮、发背、痔痿翻花及宫颈癌、皮肤癌等症;广州中医学院《外伤科学》引经验方枯痔散,以之与白矾硫黄硼砂雄黄共为末,外敷患处,治内痔肿痛;《疮疡外用本草•砒石》引经验方牙疳散,以之与人中白、枯矶、冰片青黛等共为末,搽患处,每2 小时1次,并经常漱口,治走马牙疳。


治癣疾,单用入麻油加热使之熔化制成油剂外涂即效,但用量不可过多,约占全方药量五十分之一左右即可,如《外科全生集•卷三》红油。亦可与硫黄轻粉密陀僧等同用为末,干者生油调涂,湿者干掺之,如《证治准绳•疡医•卷五》砒霜散。


2.本品内服能劫痰平喘,治寒痰喘哮、日久不愈,可以本品一钱半研细,豆豉一两半水略润研为膏,再将二者和极匀,为丸麻子大,每服15丸,小儿酌减,冷清茶水调下,即《普济本事方•卷二》紫金丹。近年有人用砒霜3g、豆豉30g,加工制成紫金丹1000粒,每晚临睡前服1~6粒(先从1~2粒开始,无反应再加至足量),治哮喘十余例,能基本控制症状。


3.本品内服通过劫痰杀虫之功,又善截疟,可治疟疾。如《卫生宝鉴•卷十六》一剪金,以醋煮人言、硫黄绿豆等份为末,每服一豆许,即治疟疾;《奇效良方•卷十二》久疟丸,以之与乳香半夏同用为丸服,每以大发时酒汤下1丸,治疟百方不瘥者。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或入药膏、药捻、药饼中用。


内服:一次量为1~4mg,入丸散。


注意:

1.本品毒剧,内服宜慎,体虚及孕妇忌服。不能过量或持续服用,以防积蓄中毒。

2.本品极易溶于乙醇,《本草纲目•卷十•砒石》云:“若得酒及烧酒,则腐烂肠胃,顷刻杀人。”故忌以酒浸服,以防中毒。

3.本品外敷腐蚀力极强,常引起剧烈的疼痛,故非恶疮腐肉不脱、死肌硬块者一般不用。

4.外用时通过皮肤、黏膜及创面组织能被人体吸收而致中毒,故涂敷面积不宜过大,亦不能连续久用。

5.《本草纲目•卷十•砒石》:“凡头疮及诸疮见血者,不可用,此其毒入经必杀人。”故凡疮口见血或皮肤破损者忌用,头部疾患不宜用。

6.中毒与解救。临床中毒表现:急性中毒潜伏期为30分钟至1小时。轻者,有眼睑水肿、眼花、皮肤发红等。重者,有口咽干燥,灼热,吞咽困难,继而剧吐,产生腹痛和腹泻,大便呈米汤样,带血丝,血压下降,少尿,发绀,四肢冷,虚脱。死亡多发生在中毒后24小时至数天内。亦有引起血紫质病样发作者,尿叶琳强阳性。

急救:①排除毒物,可用1:2000~ 1:5000高锰酸钾或1%硫代硫酸钠或用温开水洗胃,洗胃毕,服新沉淀的氢氧化铁30ml,该药可与二氧化二碎结合,成为不溶性的砷酸铁,阻 止砷被吸收。再给硫酸镁30g导泻,然后服活性炭末20~30g,以吸收残留于胃内的毒物。②特效解毒药物,可按常规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丁二酸钠等,都是目前治疗砷中毒效果较好的药物。③其他,可给予大量维生素C , 补充体液,对症处理等。

各家论述

1.《日华子本草》:"治疟疾,肾气。"

2.《本草别说》:"以冷水磨服,解热毒,治痰壅。"

3.《纲目》:"除齁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疬。"

4.《纲目》:"砒乃大热大毒之药,而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许即死,猫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钱许亦死,虽钩吻、射罔之力,不过如此,而宋人着《本草》,不甚言其毒,何哉?此亦古者礐石之一种也。若得酒及烧酒,则腐烂肠胃,顷刻杀人,虽绿豆、冷水亦难解矣,此物不入汤饮,惟入丹丸。凡痰疟及呴喘,用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但须冷水吞之,不可饮食杯勺之物,静卧一日或一夜,亦不作吐;少物引发,即作吐也。其燥烈纯热之性,与烧酒焰消同气。寒疾湿痰,被其劫而怫越顿开故也。凡头疮及诸疮见血者,不可用此,其毒入经,必致杀人。"

5.《本草汇言》:"砒石,祛时疟,除呴喘,化瘀肉之药也。凡时行疟疾,因暑热外受,生冷内伤,寒热不均,相因病疟,内蓄痰涎,伏于营分,故发则寒热往来,头眩胸闷,少服一厘,冷水吞下,伏涎顷消,故疟疾可止。如呴喘之病,因肺有伏积冷涎,或触冒寒暑风湿之邪即发,或遇怒色劳伤即发,或值饥饱失度即发,少用一、二厘,温汤调服,伏涎顿开,故呴喘可除。如化瘀肉一证,凡痈疽发背,诸溃疡证,脓血内闭不出,瘀肉坚硬不腐,以致脓溃日深,生肉日败,以砒石末数厘,和入黄蜡条内,纳入痈毒疮中,则瘀腐白化,脓血自行,但见效即去,不可多用久用也。然大毒之性,又不可轻行妄试,如疟疾邪未汗出,表邪未清(宜清解温散),或久疟阴虚阳乏(宜大补气血),砒石不可用也;如呴喘肺热里虚,或兼阴虚劳损(宜滋养正气),砒石不可用也;如瘀肉不化,由于阳气不充,胃虚不食,痈疡见七恶而神气萎弱者,砒石不可用也。"

按语备注

砒石,唐末宋初前未见于本草。《本草纲目•卷十•砒石》云:“此亦古者礜石之一种。”范行准在《中国医学史略》第52页注中云:“礜石,唐代道家称为砒石。”又有人经对砒石和礜石的命名、炮制、外部特征、地域分布、性能主治等考察分析,并证之于现代化学,认为宋以前的砒石可能囊括于礜石之内。若是,则将砒石药用历史推前至汉代。


本品有红、白二种,分别称为红砒(信)、白砒(信),入药以红者为主。本品内服,治疗疟疾、哮喘及阿米巴痢虽有确效,但因其毒剧,内服用量不好掌握,对人体损害较大,故已逐渐被淘汰,今已极少内服。现较多外用治皮肤癌、宫颈癌阴茎癌等表浅性癌肿。

本品经升华而得的精制品即为砒霜。古本草将二者分列,今考二者所含成分、性味功能及临床应用基本一致,故作合述。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