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气虚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红,质稀,或下黄水,面色㿠白,精神倦怠,怕冷,气短,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滑而弱。
血虚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面色淡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苔薄黄或无苔,脉滑而细。
肾气虚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质稀,腿软乏力,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白滑,脉滑或沉弱,两尺尤弱。
血热胎漏:妊娠期阴道下血,血色鲜红,面红唇赤,心烦失眠,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而数。
虚热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红,头目眩晕,心悸少寐,口燥咽干,饮水不多,两颧潮红,午后发热,掌心灼热,舌红无苔,脉细数,两尺尤细。
外伤胎漏:妊娠期外伤后阴道少量下血,神疲乏力,舌淡,苔正常,脉滑无力。
鉴别分析
气虚胎漏与血虚胎漏:皆为虚证胎漏。但病因、病机不同。气虚胎漏,多因素体虚弱,或脾胃素虚,中气不足,或孕后罹疾,损伤正气,以致气虚下陷,荫胎之血无所凭依,冲任失守则胎漏生矣;而血虚胎漏,则多因素体血虚,或孕后恶阻较重,以致脾胃受损,化源不足而血少,血少则胎失所养,冲任不固,遂致胎漏。其辨证要点是:气虚胎漏,其漏量少,血淡红,质稀,或下黄水,并见面色㿠白,精神倦怠,怕冷,舌淡,脉弱等症状;血虚胎漏,则必见面色淡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质淡红,脉细等血虚不荣的症状。至于治疗,气虚者,宜补益中气,固冲安胎,常用补中益气汤,或举元煎加阿胶、艾叶;血虚者,宜养血安胎,方用胎元饮或胶艾汤。
肾气虚胎漏:多缘禀赋素弱,先天不足,肾气虚怯,冲任不固,而发生胎漏下血。然亦有房事不节,损伤肾气,以致冲任不固,先漏而后堕者。其辨证要点为:必见乏力,头晕耳鸣,尺脉细弱等症状。治宜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主之。
血热胎漏与虚热胎漏:皆因热伏冲任,扰动血海,迫血妄行所致。但病因不同,又有虚实之别。前者属实证,多因体素阳盛,孕后阴血养胎,阳气益盛,或母体罹患温热之疾,邪热内伤胎元;而后者为虚证,多缘肾阴不足,阴虚而生内热。其辨证要点为:血热胎漏,是因“胎气有热而不安者,其证必多烦热,或渴,或燥,或上下不清,或漏血溺赤,或六脉滑数等症。”(《景岳全书•妇人规》)。而虚热胎漏者,必见头目眩晕,心悸少寐,咽干口燥,欲饮不多,及午后潮热,掌心灼热,舌红无苔,脉细数等症状。血热胎漏者,宜清热凉血,止血安胎,常用保阴煎加侧柏炭;虚热胎漏者,宜滋阴清热安胎,常用阿胶地黄汤。血热若兼口苦咽干,胸闷胁胀,心烦多怒,脉弦数而滑者,其热缘由肝郁化火所致。治宜舒肝解郁,清热凉血,方用丹栀逍遥散。
外伤胎漏:多系跌仆、触撞、坠落、闪挫,或劳累过度,损伤胎气,以致胎漏下血。此类胎漏要详询病史,即可明了,进而脉证合参,辨证不难。治疗补气养血,止血安胎,方用圣愈汤合寿胎丸。
胎漏一症,总因冲任不固,不能制约其经血,以致荫胎之血下漏。究其原因,有气虚、血虚、肾虚、血热、虚热及外伤诸端。临床鉴别时,要详审病因,细辨脉证,还应与激经相鉴别。激经,又称“妊娠经来”、“盛胎”、“垢胎”。其临床特点是:在妊娠初期,月经仍按期来潮,但来亦必少,且“饮食精神如故,六脉和缓,滑大无病”。对孕妇、胎儿无明显损害,属一种生理现象,到妊娠四、五个月后自行停止,不必用药。而“胎漏下血”乃不时而来,且多有全身见症,又易堕胎、小产,不可忽视。


求道
畅读VIP

516

0


求道
畅读VIP

437

0


求道
畅读VIP

404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70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