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证举隅(杨殿兴)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590

时间:2021-03-05

一、用方心法


桂枝加桂汤是仲景针对烧针迫劫发汗,损伤心阳,阳虚阴乘,水寒之气乘虚上犯心胸的奔豚证而设。“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伤寒论》117条)。所谓奔豚,形容患者的自觉症状犹如小猪的奔突状态,自觉有气从少腹急冲胸咽,发作憋闷欲死,痛苦异常。仲景“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治疗。围绕着“加桂”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柯琴尤在泾徐灵胎认为“加桂”当加桂枝方有执认为“加桂”当加肉桂,现代名医余无言先生亦认为加肉桂为宜;章虚谷则认为若用于治疗肾邪上冲,宜加肉桂,而用于解太阳之邪,宜加桂枝


历代医家争论延续至今,孰是孰非难以判定,由于书中有“更加桂二两”,“今加桂满五两”的字样,从文义来看,似当加用桂枝为宜。在学术界倡导加桂枝者比较普遍,例如中医教材《伤寒论讲义》均认为加桂枝为妥。余在教学中,亦随大流看法,随文释义,未加深入研究,但在诊治1例“奔豚”证患者,从中受益匪浅,一改过去认识,对桂枝加桂汤有了新的看法。


二、验案举例


秦某,男,54岁。1988年11月28日诊。


自述1年前发生一怪病,自觉有冷气从脚心(涌泉穴)处上冲,沿双腿上至腹部,然后至胸中,旋即咳嗽频发难遏止,其人昏蒙,肢体厥冷,一会儿又自行消散,时发时止,冬季尤甚。未发作时,亦如常人。经多方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余细问病史,患者自述,病起于冬季,由于患者系某厂保卫人员,每晚要巡视厂房、守夜,寒冬腊月亦如此,自认为是由受寒引起。诊其脉沉迟,舌淡红胖大有齿痕,舌苔白


余辨此证为“奔豚”证,乃因屡屡感受寒气,寒邪痼沉,肾阳被遏,水寒之气上冲所致。投以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20g。


处方:桂枝20g 白芍12g 生姜10g 大枣10g 炙甘草5g


3剂,水煎服。


药尽3剂,患者复诊,谓病证改变不大。余诊视病情,舌脉同前,且有夜尿多,小便清长之症。细加考虑,则认为患者年岁较大,加之由于工作性质决定经年累月受寒冷侵袭,阳气已虚,肾阳虚不能温煦,阳虚阴乘,外邪直中少阴(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穴),水寒之气上冲,因此有上述症状。


处方:肉桂6g(研为细末,吞服),桂枝15g 白芍12g 生姜10g 大枣10g 炙甘草5g 法半夏12g 杏仁12g

3剂,水煎服。


再诊时,病人兴奋告曰:服药1剂后,发作明显减少,一日偶发一两次 (原为一日数发),服完3剂后,症状消失。为了巩固疗效,在原方上加用温补肾阳的杭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调理一周而愈。追访至今未发。


按:奔豚气一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至后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对本病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分析其病机,与冲脉的上逆直接相关。冲脉起于气街(胞中),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经喉环绕口唇。若元阳不足,阳气不能温煦而化蒸水液,水气结于少腹,冲脉受袭,故发为奔豚。日人丹波元坚说: 奔豚一证,多因寒水上冲,故治法不出降逆散寒。”通过这一案例的治疗,再回过头来细细体会仲景所述经文,余发现加用桂枝,或加用肉桂仍需辨证选用,桂枝气味较薄,表散之力大,若寒邪侵袭,心阳受损,表邪不解,选用桂枝可固护心阳,解外止冲;而肉桂气味俱厚,温里之力为大,若肾阳已虚,水寒之气上冲明显,必用肉桂无疑。生姜辛温散水寒之气,并辅桂枝通阳降逆;甘草大枣甘温助脾土以制肾水;白芍调和阴阳,且柔而舒缓冲任之脉。诸药伍之,共奏助阳抑阴降逆之效。

关联词条:

  • # 桂枝加桂汤
  • # 奔豚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