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手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赖 斌 )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956

时间:2020-08-19

赖 斌 (广西桂林市中医医院)


由颈椎骨、关节、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眩晕称之为颈性眩晕,其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并且有年轻化趋势。颈性眩晕属椎动脉—交感型颈椎病范畴,多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椎体内外平衡失调、失稳、骨质增生,特别是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增生等生物力学改变所致。椎体三维解剖移位、旋转、曲度异常后,椎动脉受压、变窄、痉挛及椎动脉壁上交感神经丛受刺激,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颈性眩晕要与梅尼埃病、锁骨下动脉偷漏综合征、内听动脉栓塞、脑动脉硬化、前庭神经炎、迷路炎、神经官能症进行鉴别诊断。对本病中医多责之于肝、肾、脾虚,风寒湿邪阻络,痰阻血瘀,肝肾亏虚等。


笔者对40例门诊病例临床X线表现以及中医证型进行归纳分析,并对所有病例以手法为主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根据症状及X线征象分为三型。40例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22~65岁,以22~57岁女性居多;病程12天到2年。


临床表现:(1)眩晕:一过性,发作性;突转颈或变换体位、颈后仰时诱发,伴恶心欲吐或猝倒。(2)颈僵痛征:颈肌痉挛,僵痛,活动受限,颈牵拉试验阳性。(3)颈枕神经痛征:枕大、枕小神经疼痛明显,风池穴压痛。(4)眼花,耳鸣,视物不清。


X线表现:(1)环枢关节不对称;环椎侧旋、倾旋或仰旋征。(2)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小。(3)生理弧度变直或反张。

(4)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或失稳,成角移位。(5)项韧带钙化。 


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征象将颈性眩晕分为风寒湿型、痰阻血瘀型和肝肾不足型。本组40例中风寒湿型20例,痰阻血瘀型12例,肝肾不足型8例。


以手法为主治疗


嘱患者端坐矮凳上,自然放松,医者站立其背后,先用点穴开筋法在翳风风池风府、颈臂穴、百劳、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后溪穴上点按各两分钟,继以拿、捏、揉、滚法放松颈肩、背部肌肉后,用手牵引法牵引颈椎一分钟。用分筋、理筋法缓解斜角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痉挛。风寒湿热型加大鱼际搽法;痰阻血瘀型加推按肺俞膈俞脾俞足三里法;肝肾不足型加推按大杼肝俞肾俞、绝骨、足三里法。用正骨手法(角度旋转复位法,侧旋提椎法)矫正颈椎解剖移位。最后用揉法、拍法结束治疗。本组病人最少治疗1次,最多治疗10次。5次为一个疗程。其中痊愈(症状全部消失、随诊半年无复法)26例;显效(眩晕消失或明显减轻,余症明显改善)10例;有效(眩晕改善,兼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例;无效(治疗一个疗程症状无减轻)1例。总有效率97.5%。


本组病例提示风寒湿型以青年居多,痰阻血瘀型以中老年多见,肝肾不足型以老年为主。手法治疗具有活血散瘀,舒筋通络,祛风除湿,补益肝肾,松解粘连,强筋壮骨作用,达到筋柔(解除肌痉挛)、骨正(矫正解剖移位)、气血通(消除无菌炎症,恢复生理曲度)的目的。正确的临床X分型和辨证是治疗取效的基础,科学的正骨解痉手法是治疗取效的关键。 


实践提示,肝俞肾俞、绝骨穴可补益脾肾,健骨增髓;肩井穴、膈俞穴可疏通气血;肺俞脾俞化痰清热,祛风除湿。通过对40例颈性眩晕手法治疗证明手法具有见效快、疗程短、效果好、无明显副作用的特点。

关联词条:

  • # 眩晕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