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杜雨茂:久漏不止缘血瘀,先消后补建奇功

四君人参

浏览:276

时间:2020-09-15

俗云:“久病多虚”,尤其是崩漏病人,日久阴血耗伤,正虚更为明显。故一般医者,治疗此类病人往往着眼于正虚,以补为要,不敢攻伐。深恐一用活血祛瘀之药,则血漏更甚。如此施治,其效者固属不少。而不效者亦非鲜见,殊不知血瘀亦有漏下证,活血却可把血止之理。唐容川《血证论》曾云:“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 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祛瘀为要。”证之临床,久漏病中确有部分患者呈现面色黯黑少华,舌质紫暗,并伴有胸胁及少腹胀痛等血瘀征象。盖瘀血之成,有因肝气郁结不畅,气滞而血瘀者;有因气郁日久而化火,灼伤络脉致瘀而漏下者;有因受寒淋雨,或经行饮冷而寒凝胞宫,离经之血不得畅下者;有因负重努伤,气与血并而为瘀者;有因气虚、阳虚,运血无力,血虚、阴虚,脉道不充而血行缓慢,流行不畅而成瘀者;尚有月经量多兜涩太早,血滞为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又感外邪,余血停滞,结而为瘀者等等,难以尽举。余于斯证,临证时常先消后补,治以活血祛瘀,疏肝行气,佐以养血之法,待瘀血消去之后,再酌情补正,收效甚捷。据多年实践体会。要恰当地使用本法,尚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辨证要准


久漏病人兼血瘀者固属不少,但亦有全为正虚者。对于纯虚证患者,当扶正补气摄血,佐以养血,不可妄用活血祛瘀之类攻伐之品,否则会导致血脱而危。瘀血的辨证要点是:患者多见面色黯黑,舌质紫或暗、有瘀斑,少腹拘胀甚或疼痛脉象多弦细。


二、活血尚须行气。祛瘀宜兼养血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妇人多易情志抑郁而致气滞血瘀。瘀血阻于经隧,使阴血离经而下,所以血瘀又是部分漏下病的主要病因,而气滞义是血瘀的关键所在。明代方约之指出:“人之气血周流,忽有忧思忿怒,则郁结不行。”因此,活血之中又当疏肝行气,气机周流,血脉畅行,瘀血安存。又女子以血为本,久漏气血亏虚太甚,若不兼以养血,恐虚不耐攻。故活血祛瘀,疏肝行气的同时,又兼以养血。若病人虚象不十分明显,则暂不兼用养血之品,以免分散活血祛瘀之力,待瘀血去半后,再行补血养血。


三、慎用破血逐瘀药


所选方药当慎用三棱莪术水蛭虻虫、蛰虫等力峻性猛的破血逐瘀之品,宜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益母草、生蒲黄等活血祛瘀而不甚伤正之品。若兼寒宜加桂枝艾叶等温散行血,兼热宜加丹皮赤芍等以凉血行瘀。


四、密切注意病人药后反应


使用行气活血祛瘀药后,病人经血可能较前稍有增多,此为瘀血从下而去之征,不必多虑而轻易改弦易辙。此时病人必然精神较前转佳,少腹及胸胁胀满感显著减轻或消失。脉象由弦转细。假若患者服药后下血猛增,手足发凉,头昏心悸,此为用药欠妥,攻伐太过,阴损阳亡。速当回阳救逆,不可再施攻破。


尝治一张姓中年农妇,患经血漏下已愈十载。常年下血,量虽不多,而淋漓不断。虽经中、西医多方治疗而乏效。观其治疗经过,西医诊断为子宫体炎,并发现有一1.2cm×1.2cm之子宫肌瘤,常用抗菌消炎及止血之品,中医多用固补、涩止之剂。有时漏血虽暂止,但患者反觉全身不适,少腹结胀,未及数日经血又潮,病况依然如故。连年在西安、咸阳等地就医,收效甚微,后特地求余诊治。察其面色黯黑少华,舌质淡红略紫,苔灰腻。经来量少,色暗红,淋漓不绝,少腹拘胀时而疼痛,脉沉细弦。病属漏血,缘其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所致。加之情志常不畅,肝气郁结,更使瘀血难散。遂予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用桃红四物汤逍遥散化裁,药用:柴胡9克,当归尾12克,赤芍9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红花9克,挑仁12克,川芎6克,丹参15克,香附9克,丹皮9克,续斯12克,清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上药服8剂后,经量增加,色正红。又服3剂,漏血减少,原方再进6剂而漏血自止。转用养血调经,兼益冲任之剂。服药二十余剂而月经复常,按期而潮。随访一年半,病愈未再复发。

关联词条:

  • # 崩漏
  • # 杜雨茂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