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武:读书重在悟 临证贵乎诚
我出生在农家,曾有读私塾、耕种务农和穷困饿饭的经历。后来有幸与中医结缘,并以中医为职业,欲成事业而未成,庸碌有年,愧无经验可奉,仅献片言于次,聊供贤达正之。
读书感悟
我平生爱书,喜欢买书、收藏书,读书临证有暇还著书,虽不敢有立言之志,也从中领略到旁人难以感受到的快意,偶有浅悟,其乐无穷。
一、读《论语》 方知学医难
孔子引南方人的话,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政第十三》) 没有恒心,任何事都做不成,何况是学医呢?孩童时我读过这句话,没有懂得其义,更没有深刻理解,不以为然。后来读到岳美中老中医“无恒难以作中医”的文章,他认为,作为一个“医生”,除极特殊的事情之外,每日按规定时间温课,不得擅自宽假,时作时辍。为了保证“恒”的实施,他还有“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要入细,不可只学皮毛;戒玩嬉,非星期不着棋;节嗜欲,自甘淡泊……”的自律,我才慢慢地明白了《论语》这句话的意义。
医生,通俗说就是“修理人的人”,被孙真人称为“苍生大医”,“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千金方•序》)。人的生命,对于全社会来说,可能不是很重要,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却是100%重要,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死而不能复生。医病救人,人命关天,错了没法改正的,这与社会上其他行业不一样。因此,对医生的要求很高,学医很难,学中医更难。于是我就暗下决心,这辈子嫁给中医了,生为中医的人,死了也是中医的鬼。要学,必须苦下恒心,学好!争取做到“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几十年来,我把《论语》这一句话作为座右铭。每当精神不振,怕苦怕累,或因炎夏、寒冬难耐想偷懒时,看看这句话,便又激励起我的学习热情,并让我逐渐养成了惜时如金的习惯。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会少一秒,“没时间”这是一句荒唐透顶的话,关键看你有没有恒心去“挤”。
二、读《内经》字字当细酌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第一部经典大作,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内容博大精深,语义丰富。书中的重要字句,切忌不求甚解,顺口读过。例如在读《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也”一句时,“罢”字就非常紧要,不可轻率滑过。经过历代医家的反复推敲,认为“罢”是“罷”的简体字。《说文》“罷,从网,能”可知,“罷”为一种猛兽,称为“能”,这种猛兽因落网而不断挣扎后所造成的“疲乏”症状。因此“罢”应作“疲乏”解,全句可翻译为“肝脏是人体耐受疲劳能力的根本”。为了探究《内经》这一句话的临床意义,我曾经对3413例肝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表现分析,其中出现疲乏症状患者为2679例(占78.5%),重症肝病患者中95.6%出现疲乏症状。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也发现:当患者出现较长时间难以解释的疲乏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其是否患肝病;在肝病的治疗过程中,疲乏症状减轻或消失,是肝病向愈之征;反之,疲乏症状加重是肝病恶化的表现;肝病初愈,疲乏症状再次出现,应注意旧病复发;久患肝病,若极度疲乏而烦躁者预后不良。在《内经》这一句话的指导下,我体验到临床上重视对疲乏这一症状的问诊、观察,对多数肝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重要价值,同时似可说明,《内经》的重要字句,应当字斟句酌,细读吃透,有时一个字也可受益终生。
三、读《伤寒》 言外学思路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经得起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这个事实本身就充分证明了,除《伤寒论》方有效之外,仲景当年的临床思维方法是成功的。因此,我认为,读条文方证固然重要,而领悟《伤寒论》字句之外的精神,看到条文背后的“底板”乃是读《伤寒论》的关键所在。
临床思维是医者对疾病的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医辨证,是一个前后连贯、相互联系和反复印证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依靠患者的叙述和医者的直观印象,通过临床思维,得出具有一定精确度的、高度概括的“证”的结论。但在这个过程中,干扰因素很多,可变性较大,因此,医生的阅历、学识、经验、临床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到辨证的准确性。对于中医来说,研究思路,比西医更重要。
《伤寒论》重诊法,尤其重视问诊。如第11条(宋本条文号,下同),不满足于已知的身大热,又进一步问其欲得衣否?第228条洞察蛔厥的发病过程,第17条还要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第209条询问大便“微硬”、“不硬”、“但初头硬后必溏”、“大便复硬而少者”,以指导用何种下法。同时对某些阴性症状也问得清楚,“无大热”、“不发热”、“其热不潮”、“不恶寒”、“不发黄”、“身不痛”、“项不强”、“不厥逆”、“不烦”、“不口渴”、“不下利”等,遍及全书各篇,问诊如此认真,是为临床思维提供不可缺少的依据。
著名俄国临床医学家包特金说过:“病人的诊断,或多或少地都是概然的假说。”《伤寒论》为了驾驭临床上复杂多变的证候,成功地运用“假说”这个方法进行临床思维。许多条文通过提出“或然证”、设“误治”的方法来讨论疾病的传变与发展,他如条文中冠以“反”字、“若”字、“医反下之”、“反汗之”、“反与桂枝汤”、“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等,都是以假说的形式出现的。仲景《伤寒论》超前的这种临床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具有先进性,值得我们细心领会。
此外,《伤寒论》各经有各经的提纲,不同的病有不同的主症,抓住主症,注重整体,不忽视局部,“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就是仲景临床思路的另一特点,读书时当认真思考,不可流于字面上的理解。
四、读《条辨》尊古为创新
《温病条辨》早已被奉为经典,其实,这本书主要是在继承《内经》、《伤寒》和叶天士医案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经验写成的,诚为善于继承与创新的典范。
吴鞠通究心于《内经》、《伤寒》,尝谓:“学者不可不尊经,不尊经则学无根柢,或流于异端。”《条辨》篇首列《内经》条文,可见尊经之一斑。他不仅在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和选方上取法仲景,而且在写作方法上也学《伤寒论》,如在凡例中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至于遣方,《条辨》中共有方206首,其中《伤寒论》方及其加减方就有80余首之多。但吴氏不是照搬抄袭,而是通过变通,灵活运用于温热病。如三承气汤,《伤寒论》原为阳明腑证而设,吴氏悟仲景立法之意,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举一反三,化为护胃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和增液承气汤;又如《伤寒论》之炙甘草汤,吴氏得其甘咸补虚之要领,立加减复脉汤为热邪劫阴之总司,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潜阳镇摄之品,化裁为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救逆汤和大小定风珠等,用于温病后期,阴虚血弱,可谓曲尽其治温之能事。此外,对《伤寒论》之五泻心汤,经加减化裁为人参泻心汤、加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汤、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加枳实生姜汤等,其加减进退熨贴病情,都不失仲景心法,体现了吴氏酌古准今,独出心裁,善于在继承中创新的智慧。
《伤寒》详于寒而略于温,更少有温病夹湿的论述,《条辨》发前人所未发,在湿温和寒湿的治疗方面,创制了一系列经验新方,如立三仁汤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茯苓皮汤分消湿浊;杏仁滑石汤治湿温并重;黄芩滑石汤治湿温脉缓身重;宣清导浊汤治湿温久羁,邪气弥漫三焦之证,以及五加减正气散等,至今为人所沿用称颂。他如银翘、桑菊、清宫、清营、安宫牛黄、紫雪、化癥回生等等,皆为善于创新者之体现,为我们如何走中医自己的路,在继承与创新问题上树立了榜样。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