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进:益气健脾,祛痰止眩法治疗气虚夹痰型眩晕案
谢某,女,时年40岁,于2018年01月18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自诉晨起出现眩晕伴耳鸣1月余,曾在外院治疗,疗效不佳,遂来就诊。
【首诊证候】
查体: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沉细。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眩晕。
治法:益气健脾,祛痰止眩。
处方:予胆南星10g,姜水半夏10g,熟党参30g,茯苓15g,石菖蒲10g,枳实10g,蒸白术10g,甘草片10g,干姜10g,黄芪40g,浮小麦30g,泽泻15g,煅龙骨30g,天麻15g,炒决明子30g。
共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18年01月24日
患者诉服上方药后眩晕和耳鸣明显改善,头痛稍改善,无夜间出汗。舌质淡胖,舌苔厚白,脉沉细。治宜健脾祛湿,活血通窍。
处方:予姜水半夏10g,熟党参30g,茯苓15g,石菖蒲10g,蒸白术10g,枳实10g,干姜10g,泽泻15g,姜天麻15g,炒决明子30g,桃仁10g,川芎10g,石菖蒲10g,柴胡15g,茵陈15g。
共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按语】
本案患者为中年女性,自诉眩晕伴耳鸣、头痛,夜间出汗,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沉细,四诊合参,故该患者辨证属“气虚夹痰证”。患者身体素虚,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以致气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致清窍失养;脾主运化水谷,又为生痰之源,脾胃虚弱,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浊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清窍失养,故见眩晕、耳鸣、头痛;气虚卫阳不固,故夜间出汗;舌质淡胖,舌苔白,脉沉细均为脾虚、痰湿壅盛之征,治则以益气健脾,祛痰止眩为主。方中予熟党参、蒸白术、黄芪、茯苓益气补脾;姜水半夏、姜天麻、胆南星、枳实燥湿袪痰;石菖蒲醒脾化湿;干姜温化痰饮;重用黄芪、浮小麦益气固表止汗;煅龙骨、姜天麻、炒决明子平肝熄风止眩;甘草健脾和胃,中和诸药之性。全方共用,可益气健脾,祛痰止眩。治疗眩晕气虚而兼痰浊阻络者,选方用药上,以补益肺脾之气的药方作基础,重用党参、黄芪等益气扶正的药物,同时应重视祛除痰浊。
(本案编写:梁燕科)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来源:清远市妇幼保健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