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连建伟:治疗失眠经验

求道

浏览:59

时间:2024-03-22

失眠,亦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多见于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等患者。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不深,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严重者可整夜不能入睡,妨碍其工作与生活。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


医案


单某,女,时年55岁,2018年6月15日初诊。失眠已3年,近1个月来失眠加重,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每夜只能睡3小时左右,伴口苦,右关脉大,左关脉弦,舌尖红苔薄腻。


诊断:(痰热扰心型)不寐。


治则:化痰清热。


方药:姜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3g,生姜3片,炒枳实10g,竹茹10g,黄连3g,郁金12g,丹参15g,米仁30g。共7服,水煎服,日1服。


6月23日二诊:夜寐已好转,余症同前。上方姜半夏改12g,黄连改5g。共14服,水煎服,日一服。


7月13日三诊:夜寐继续好转,仍口苦,便溏,右关大左关弦,舌红苔薄。上方改姜半夏10g,黄连4g,加太子参20g。共14服,水煎服,日一服。以后患者以黄连温胆汤化裁继续治疗1个月。2个月后随访,患者睡眠改善,每夜能睡6小时左右,口不苦,纳可,便调。


按:本案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积湿生痰,因痰生热,痰热上扰,故失眠心烦;痰郁化火则见口苦;舌尖红苔薄腻,为痰热内扰之征。右关属脾,右关脉大,连建伟认为是阳气旺盛,脾胃尚强;左关属肝,左关脉弦为肝气郁滞,治当燥湿化痰、清热除烦,方用黄连温胆汤(由温胆汤黄连而成)。温胆汤的古书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胆虚实第二》篇,有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药由半夏陈皮枳实竹茹甘草生姜组成。


后世医学对温胆汤的命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如《医方集解》云:“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枳实竹茹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胃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耳。”南宋陈无择在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第十卷“惊悸证治”条下亦载有温胆汤,此方主治由“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扩展到“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等症。观其主治,已从“胆寒”变为“心虚胆怯”,并明确提出其病变机制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涎”即后世所谓“痰”。这一改变与当今温胆汤的临床应用较一致,其药物组成与《备急千金要方》载的温胆汤已有所变化,即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将生姜的用量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


连建伟认为,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恶烦扰,恶壅郁;又主决断,谋虑出焉,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余热未尽;或胃中痰饮邪热郁结,胃失和降,痰热必然随胃气之逆而犯胆腑,使其欲清不得,欲静不能,必伤少阳温和之气,以致虚烦不得眠、胆怯心悸等。方中半夏辛温,燥湿祛痰、和胃降逆,为君药。陈皮辛苦温,燥湿化痰、理气和胃,茯苓健脾祛湿,生姜辛温,祛痰止呕,又可解半夏之毒,均为臣药。竹茹性寒,清热涤痰、除烦止呕;枳实苦微寒,下气行痰,与半夏相配,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和,均为佐药。少量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恐大枣之滋腻碍湿,故去之不用。诸药合用,化痰而不燥,清热而不寒,使痰热尽去,胆腑自然恢复其少阳温和之气,故以“温胆”名之。


本案病例痰热上扰心神,故失眠口苦,用温胆汤黄连化痰清火安神;左关脉弦为肝气郁滞之象,加郁金以疏肝解郁;舌尖红为心血亏虚, 加丹参养血安神;苔腻为痰湿内阻,合半夏秫米汤薏苡仁易秫米)燥湿化痰、和胃安神。二诊患者睡眠改善,但口仍苦,苔腻,故改黄连为5g,以加强清火安神之力量;改半夏为12g,以加强燥湿祛痰之功。三诊舌质红,故加太子参以益气养阴,适当减少黄连、姜半夏用量,以防苦寒辛燥太过。

关联词条:

  • # 连建伟
  • # 失眠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8月8日第五版,潘善余、徐浩娟 浙江省江山市中医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