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缪灿铭:阴阳双补、益气补血治疗心悸

求道

浏览:338

时间:2023-05-07

赖某,女,时年57岁,2015年5月20日因心慌、心悸1周来门诊就诊。


  近来由于家事劳累担忧,近1周觉心慌、心悸,伴头晕,不思饮食,面色无华,怕冷,夜寐欠佳,大便干。P78次/分,R20次/分,BP110/76mmHg,心界无扩大,心率78次/分,律不齐,频发早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舌淡苔少,脉结代。EKG: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心彩超示:心房心室无扩大,心瓣膜结构退行性改变,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WBC9.58X10^9/L,HB120g/L,N75.8%。B型钠尿肽前体117pg/ml。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心悸阴阳气血俱虚)。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治法:阴阳双补,益气补血。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0g、党参15g,白术10g,桂枝10g、生地20g,麦冬15g、阿胶10g(烊)、干姜10g,大枣10g,郁金10g,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温服,日一剂,7剂。


  【随诊过程】


  二诊:


  一周后心悸、心慌减,晨起头晕,睡眠改善,大便软,舌淡苔少,脉结代。HR76次/分,早搏2-4次/分,症状改善,心血不足,心神不宁,守上方加鸡血藤龙骨,补血镇潜之药。


  处方:炙甘草15g、党参15g、白术10g、桂枝10g、生地20g、麦冬15g、阿胶10g(烊)、干姜10g、大枣10g、郁金10g、鸡血藤15g、龙骨20g(先煎),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温服,日一剂,7剂。


  末诊:


  经治疗二周无心悸、心慌,临床症状消失,精神好,HR72次/分,律齐,临床治愈。复查EKG:窦性心律,T波低平。


  【按语】


  患者为中年女性,因心慌、心悸1周就诊。近来由于家事劳累担忧,近1周觉心慌、心悸,伴头晕,不思饮食,面色无华,怕冷,夜寐欠佳,大便干。舌淡苔少,脉结代。EKG: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患者素体气血亏虚,因家事劳心导致病情加重。中医诊断:心悸阴阳气血俱虚)。《金匮要略》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徐彬曰:“惊为外邪袭心,故其寸口脉动,动者脉来乱动也。悸乃神不自主,故其寸口脉弱,弱者脉沉无力也。邪之所袭,因心之虚,故惊悸并见”。《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初诊:中药炙甘草汤加减。复诊心悸、心慌减,晨起头晕,睡眠改善,大便软,舌淡苔少,脉结代,HR76次/分,早搏2-4次/分。患者病情改善,守方加鸡血藤龙骨,补血镇潜之药。


  末诊:患者无心悸、心慌,临床症状消失,精神好,HR72次/分,律齐,临床治愈。复查EKG:窦性心律,T波低平。该患者治疗上以炙甘草汤加减,该方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该患者治疗过程中紧扣阴阳气血俱虚这个病机,采用炙甘草汤加减,方证相应,见效神速。我们体会到在临床上必须注意方证切合,详推病因病机以明其理,立法用方深解其意,才能做到临证不惑,掌握实者攻之,虚者补之,必要时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气血同调、标本兼顾等方法,调整人体的阴阳、虚实、气血、升降等,以期达到平衡。

关联词条:

  • # 心悸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来源:中山市中医院 ,医学指导:缪灿铭 主任医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