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叫抽动案(熊梦周)
患儿郭XX,男,14岁,成都95信箱子弟学校学生,1978年3月21日就诊。
其父代诉,患儿每隔4~5分钟出现一次犬吠样怪叫和奇特抽动,近一月来病情加重。
患儿于1973年6月,因患感冒鼻塞,流涕,咳嗽起病,逐渐出现歪嘴、眨眼、摆头等奇特动作,继后出现犬吠样怪叫声,遂送某医学院附院诊治,长期服用“氟哌啶醇”片达三年之久,其间病势数次被控制,但旋即复发如故。1976年5月加服中药,配合针灸等治疗后,病势虽有好转,但始终未痊愈。1978年3月21日病又大作,延余诊治。
察患儿面色无华,形体消瘦,摇头耸肩,行路不稳,伸头缩脑,张口歪嘴,皱眉眨眼,怪象百出,肢体震颤,每隔4~5分钟即狂叫一次,声如犬吠,常有惊骇之状,因恼怒诱发。一日之内,上午病轻,午后叫声频作,入夜更甚,睡前必狂叫十余分钟始能入睡,睡后亦不定时惊叫。声惊邻居,令人不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内经》云:肝“在声为呼,在志为怒”,故知其为肝之病。由于肝失疏泄,影响藏血之能所致。因肝属风木,风性善动而数变,若木性条达而疏泄,则体于阴而用于阳。体阴者,谓其肝能藏血,用阳者,言其肝能疏泄。血足气畅,乃肝之平气,为人之正常生理。今失其藏血之功与疏泄之能,于是气血两滞,郁滞成病。郁久化火,火极生风,而形成肝风内扰之候。肝失其藏血之功,则心血必亏,心神失宁,而症见惊骇,肝失疏泄,则脾必失其运化之职,化源失利,则乏精而虚,水湿不行,痰浊由生。又肝病多累肾,“乙癸同源”,精血失充,相火内炽,于是痰随相火之升,循经上逆,痹阻咽喉,而咽喉之脉络肺,形成“木火刑金”,金鸣异常,而症见怪叫。此狂叫证之源于肝而发于肺之机理。考患儿病史,发病之初,状若感冒,此为外风之候。继后由于体本内虚,外风引动内风,其病乃作。兼之脾虚生痰,风、火,痰三者成疾,虽历经治疗,始终肝气不复,痰浊未除,病终不解。特别是复发诱因多为恼怒,怒则再伤肝气,故病再发作。来我院初诊时,即是病起于吵闹殴斗之后,所引起之肝风内扰。本案除惊骇狂叫之症外,其他兼症也系肝病及脾,脾失运化之能,无精上奉,故症见颜面无华,形体消瘦。肝风之动,风阳上扰,伤及头面,故症见伸头缩脑,张口嘴歪,皱眉眨眼,怪象百出。肝病累肾,精血不充,故症见头摆,行路不稳。肝血不足,血不营筋,筋失濡润,故伸屈无常,四肢震颤不休。其余舌脉诸症,均为肝风内扰之候。
治疗经过:初诊(1978年3月21日)主以于肝熄风,安神镇惊,清化热痰之法。方用自拟之宁肝熄风汤;
琥珀末9克、龙胆草6克、白僵蚕12克、刺蒺藜12克、块白芍15克、生栀子9克、蝉退9克、蚤休9克、马槟榔9克、钩藤12克、白茯苓9克。
本方用龙胆草、生栀、蚤休之苦寒,以折君相燔灼之火,泻火以熄风。蝉退、刺藜,用以定惊止搐,合以白芍酸甘化阴,滋液缓急,润其筋急。琥珀宁心安神、活血化瘀,导三焦郁热下出阴窍。配以茯苓、马槟榔、僵蚕以行滞散结,逐阻遏经络之顽痰,风痰并治,以收平肝熄风之功。
二诊(3月26日):服用上方四剂,患儿狂叫之声大减,全身抽动现象明显减退,家属皆悦。谓四年顽疾,一经治疗,即见显效。虑及中于病机,守而不易,嘱继服前方八剂,以观效果。
三诊(4月15日):首诊处方共服十二剂,时历20日,病儿仍有时出现低微叫声,肢体仍有抽动现象,兼有胸闷不爽,心烦少眠。此为久病之气阴两伤,脾又失其健运,浊痰难除。法当健脾益气以行痰,佐以镇静安神、育阴除烦之品。
明参30克、生地12克、白芍12克、百合30克、陈皮9克、法夏9克、茯苓12克、枳壳9克、胆星6克、菖蒲6克、钩藤12克、磁石12克、琥珀末9克、慈竹茹12克。
本方用茯苓、陈皮、法夏以健脾涤痰,明参、百合养其胃阴,地、芍补心血以除烦,用竹茹、胆星、菖蒲开窍而涤痰,钩藤熄风,磁石、琥珀以镇静安神。
四诊(5月4日):服上方数剂后,患儿食欲增加,怪叫声停止,精神好转,仅遗有肢体颤震动摇之症。继服十救剂之后,全部症状消失,唯觉睡眠或作业之前,身体有僵硬之感。
五诊(7月12日):患儿睡眠之前,或作业之初,身体有僵硬不能自如之象,诊脉见弦,舌苔白腻,时当暑令多湿,大病之后,肝旺脾衰,湿伤则痉。故法当平肝熄风,佐以芳香化湿之品。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
川藿香12克、佩兰12克、白茯苓12克、厚朴9克、黄芩12克、琥珀末12克、珍珠母12克、龙胆草9克、白蒺藜9克、露蜂房12克、豆卷12克 。
六诊至廿诊(7月至12月13日);患儿来诊,先后共15次,计时143天,全部症状消失。由于家属恐其病再发,故频频来诊。所用之方,主要是巩固疗效,处理善后,采用滋阴补血,健脾益胃之品,以收全功。随访数次,至今未见复发。
[编者按]本案病源于肝而发于肺,兼以脾虚不运,是病之本在肝脾肺三脏。肝有风火相扇,脾有痰湿胶着,肺有阴津不足,是病之标在风火痰湿夹阴虚。三脏合病,虚实并见。其来也渐,其去也缓,贵在守法守方,必待浊痰去,风火熄,阴液生,脏腑间由病理性的乘侮,转化为生理性的生克,则病始可缓解。若图一时之快,强力镇静,终难根治,此正本案曾服药三年而未能根本控制的源由。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医儿科熊梦周供稿)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