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治疗多年腹泻阴疮医案(孟繁甦)

求道

浏览:1367

时间:2022-08-05

吴某,女,33岁。2021年6月29日首诊。


主诉:大便烂多年。


现病史:大便烂多年,在凌晨五六点开始排稀水便,自行服用参苓白术散,症状稍微好转。刻诊:每日排稀水便,5~6次/日。无恶心反胃,无腹痛,无肠鸣,大便不臭,无明显怕冷,睡眠差。LMP 22/6。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弱。既往检查提示结肠炎


中医诊断:腹痛  


证型:脾肾阳


西医诊断:结肠炎


方药:


黑顺片(先煎) 10克 干姜10克   肉豆蔻10克 盐补骨脂10克  五味子10克 吴茱萸10克   党参10克 炙甘草10克   麸炒白术20克  


七剂,每天一剂,水煎温服,每天2次


2021年7月7日二诊:


服药后自我感觉舒服,隔天大便次数多,今日大便已经成型,睡眠明显好转。意外发现右踝部阴疮好转,以往常年渗液,现已经干燥,创面干净。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弱。


守上方加盐杜仲15克,七剂


2021年7月14日三诊:


自我感觉舒服,本周大便只有一次稀便,其他时间大便正常。容易腹胀,胃纳一般。容易入睡。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弱。守方微调整。后该患者带其家婆来诊,述大便已经成形,再无之前的苦恼。嘱其保暖、忌食生冷,平时饮食可加姜适量。


临证体会:


此例患者表现为反复大便稀烂,曾自用参苓白术散,效果不佳。患者每天早上五六点必大便,5~6次/日,大便稀烂且不臭。无肠鸣腹痛,无明显怕冷,无恶心反胃,睡眠较差。查其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弱。此例辨证为太阴少阴合病。“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伤寒论》第104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第106条“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理中汤中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能温中散寒、补气健脾。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共居之处。脾胃虚弱,则肾中元气生化无源,而湿土之气下流。《素问》:“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阴是打开阴经之门,邪气出入之门户。少阴为三阴之枢,枢机不利,往往伴开阖失司之证,若肾失封藏,则可致精微物质外泄。脾肾为先后天之本。本例以附子理中汤补益先后天。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曰:“非附子不能挽救欲绝之真阳,非姜术不能培中宫之土气”,此方主治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之证。此处合用四神丸旨在助阳散寒。患者平素不注意饮食,过食寒凉导致脾胃虚弱,土气下流克伐肾水而形成少阴病。在附子理中汤基础上加吴茱萸,取其辛苦温以温脾胃之阳气,使胃中清阳得立。脾胃健运,则湿土之气自升,肾脏不受土害,同时吴茱萸能“温中下气”。患者自用参苓白术散虽有微效,但不知病在太少二阴。给予附子理中合四神丸后,药既对症,故多年腹泻,就诊三次即显效,同时治愈多年下肢阴疮及睡眠差的痼疾,这一点也证实整体辨证是中医药治疗的一大特点,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关联词条:

  • # 大便溏
  • # 结肠炎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