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水湿阻络
1.临床表现:阴囊、阴茎水肿,阴囊逐渐肿大,皮肤光亮,继则变粗变硬,皮色不变,阴囊下坠,行走时沉重坠胀,不痛不痒。舌苔薄白,脉沉细。
3.治法:利湿泄浊,通络消肿。
药物:萆薢15g,刘寄奴15g,马鞭草15g,金铃子9g,木香9g,穿山甲6g,桂枝6g,小茴香6g,当归12g,赤芍9g,虎杖15g,土茯苓30g,川牛膝12g,泽泻9g,荔枝核9g。
方义:萆薢、土茯苓利湿泄浊,刘寄奴化瘀逐水,马鞭草破血杀虫、利湿消肿,金铃子、木香、小茴香、荔枝核理气,穿山甲、虎杖、牛膝通络,当归、赤芍和血,桂枝通阳,泽泻利水。
加减:阴囊肿甚加三棱、莪术化瘀消肿。腰脊酸痛加杜仲、川断补肾。
(二)湿热下注
1.临床表现:多见于急性发作或继发感染。阴囊、阴茎红肿热痛,伴寒战,口渴溲黄,尿道刺痛,尿浊,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虫毒内结,湿热下注,蕴结阴囊,日久则致局部皮肤增厚。
3.治法:杀虫解毒,利湿消肿。
药物:马鞭草15g,薏苡仁15g,虎杖15g,土茯苓15g,槟榔10g,山栀10g,丹参10g,全瓜蒌12g,冬瓜皮12g,丹皮12g,黄芩10g,大黄10g,夏枯草12g,糯稻根60g(煎汤代水)。
方义:马鞭草破血杀虫、利湿消肿,糯稻根、槟榔杀虫,虎杖通络,土茯苓泄浊,山栀、黄芩、大黄清热,冬瓜皮、薏苡仁利湿消肿,丹参、丹皮活血,全瓜萎、夏枯草散结。
【简易方药】
1.小茴香15g,食盐4g,共炒焦为末,再加青壳鸭蛋1个,同煎为饼,睡前用酒煎服,4日为1疗程。间隔5日,再服下一疗程。可连服4个疗程。
2.新鲜刘寄奴根120g,每日1剂,水煎服。10〜15日为1疗程,总量为1200〜1800g。孕妇忌服。
【外治法】
1.慢性期可用透骨草60g,鲜樟树叶、松针各30g,生姜15g,切碎,煎汤熏洗。每晚1次,每次15分钟。
2.急性发作或继发感染时,卧床休息,抬高阴囊,局部外敷青敷膏。
3.晚期严重阴囊象皮肿,可行外科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