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厥即暑厥
煎厥病名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指由阳气不治,阴精竭绝,复感暑邪所致的以昏厥为主症的病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一、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机体阴阳双方只有保持相对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其平衡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充盛和固密,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厥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机逆乱、升降失调、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倒、不省不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及口眼喁斜等后遗症;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内经》论厥的内容甚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热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厥证分类很多,其中煎厥是其中的一种。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这是《素问˙生气通天论》对煎厥病因病机的解释。从表象上看,煎厥以阴虚于内为本,以阳亢于外为标;所以不少人解释为,煎厥是因阳气亢极,煎熬津液导致厥逆的病证,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烦为程度副词,表示过度之意;烦劳指操劳过度。张,扩张、扩大,理解为扩散、损伤之意。烦劳过度,损伤体内阳气,导致体内阳气散失,精气竭绝。《素问·举痛论》有“劳则气耗”之说,“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劳累有体劳、心劳和房劳之分,体劳过度主要耗伤体内阳气,心劳过度主要耗伤体内阴血精气,房劳过度主要损伤肾中精气。张景岳在《类经》中注解道:“人以阳气为生,惟恐散失。若烦劳过度,则形气施张于外,精神竭绝于中。”阳气的耗散在煎厥的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烦劳过度导致阳气过用、阳气浮张、精气竭绝,又遭遇炎热的夏季,最终将会导致阴阳失衡,引起煎厥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有关煎厥的临床表现,《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溃溃”:是古汉语中的词语,最早出自《诗·大雅·召旻》中:“昬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毛传》释曰:“溃溃,乱也。”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言:“溃溃,汩汩,皆乱也;阳气烦劳则精血气乱。”明·张介宾《类经》释“溃”为“坏貌”,“都”为“城郭之谓”,“其精神散败,若土之崩,若水之放,而不可复收之、掩之也。”古人以堤防之溃决,大水之奔涌,比喻煎厥阳虚欲绝,发病急重之状。
主要临床表现: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甚则突然昏乱厥逆,发病如洪水决堤般来势凶猛迅速;患者平时尚有阳气不足、精气亏损的表现。
三、临床诊断
根据《内经》有关煎厥的论述,煎厥的诊断有三方面依据:一是“烦劳则张”,阳气耗损,阴精亏损;二是“辟积于夏”,只能在夏季发病;三是临床表现。烦劳导致阳气和阴精伤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辟”当“襞”(衣服和裙子的褶)解,“积”为积聚,“辟积”解释为重叠或重复的意思。就是说如果阳气已伤,阴精亏损,又遭遇到炎热的夏天,就会使患者感染暑邪。暑邪进一步升散阳气,煎熬阴精,以致神气散失而昏乱,“煎厥”就发生了。可见,煎厥与虚证暑厥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是一致的,由此可以认为煎厥就是今之虚证暑厥。
四、辨证论治
煎厥具有阳气不足,阴精亏损,复感暑邪的特点;因此治疗当益气养阴,清暑醒神;方拟李东垣清署益气汤。李东垣明确指出署病是因为“元气乏亏,不足以御天令亢热,于是受伤而为病”。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养阳,当归身、麦冬、五味子滋养阴精之气,升葛、黄柏、泽泻以清暑祛邪、升清降浊,青皮、陈皮、神曲调畅气机。诸药共凑,主治平素气虚,又受暑邪所致的包括煎厥在内的各种暑病。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