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小柴胡汤治小儿发烧(剂量比较大)

四君人参

浏览:561

时间:2020-09-13

2016年8月19日,侄子元坤咳嗽,有些清涕。发烧38度左右,出汗烧即退,不久又会发烧。饮食不佳。当日大便是偏稀偏黑的。手发热,精神还好。根据发烧出汗情况判断,与小柴胡汤证的寒热往来之症相似。嘱其服用小柴胡汤冲剂,一次五克,一日三次。


至21日,上述诸症仍在,20日至当日未大便,又听孩子奶奶说20日时,孩子口里有难闻的口气。似乎为承气汤证。但考虑到19日大便是偏稀偏黑的,属寒症迹象,这一天多虽未大便,且有口气,但也不能立刻判断为承气汤证导致的便秘,可能是暂时没大便而已。我于21日闻了下患儿的口气,并无难闻之气,之前所说的口气可能是消化不畅问题。加上咳嗽,发烧反复,饮食不佳等综合症状,思忖之下,此还是属于小柴胡汤证,只是需变方,自己配药如下:


柴胡 27克,黄芩 10克,生半夏14克,干姜 7克,五味子 5克


一剂,煎煮后,药液分三次服用,不用二煎。


煎煮过程:当时水开后,煎煮了15分钟,取药汁后,把药汁再煮了五分钟。


方义:根据小柴胡汤条文“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而立此方。市面上购买到的小柴胡汤冲剂,都是含有党参大枣生姜的,故我只能根据病情,自配药方。剂量是根据汉代剂量一两等于现代的15克换算的。按汉代剂量折算,因患儿才一岁零三个月,故我在《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剂量上,取一次服用的剂量的三分之二,再分三次服用。例如,《伤寒论》上小柴胡汤一剂的柴胡剂量是半斤,即125克,分三次服用,则每次是40克,我取40的三分之二,大概就是27克了。此27克再分三次给患儿服用,则每次服用柴胡的剂量是9克,一天之内服27克,这个量对于一岁零三个月的幼儿来说,按现代用药方式,可能会觉得量大。但综合计算药量,27克相对于125克,相当于汉代成人的四分之一的量,应该是比较安全的范围。有些书说柴胡的弊端是“劫肝阴”,患儿并无阴不足迹象,所以也未担心此弊。且患者从出生至今已数次犯小柴胡汤证,之前都是服用小柴胡汤冲剂而愈。说明患儿体内的隐患就是小柴胡汤证,而冲剂的柴胡量相对汉代剂量是肯定偏小很多的,所以也想通过此次的汉代剂量,看能否消除患儿的隐患。


另,患儿发烧,按条文“若不渴,去人参,加桂枝”,但患儿20日有口渴饮水多的迹象,所以未考虑桂枝。也可能是20出汗太多而致口渴。如是病发之初,根据患儿汗出烧退的症状,可能就加了桂枝


半夏的剂量,有人可能会认为量太大。这个我有心得,量一点也不大。我试服过90克生半夏,煎煮40分钟,一天分三次服用,无恙。也给家里老人用过葛根加半夏汤,其中生半夏一剂用到75克,一天分三次服用,病愈。我用生半夏,都是切成绿豆大的小粒使用。之所以不捣,是因为捣后碎粉太多,会导致药汁在煎煮过程中浓得象浆糊,易烧糊锅。


21日中午服了一次,烧即退,再无复发。晚上又服了一次,第二天早上的一次,因患者嫌苦不肯配合,故只服了一半。(因小柴胡汤原条文中,并无“中病则止”或“汗后病差,不必尽剂”之类的注意事项,所以患儿烧虽退,剩余的药还是让患儿继续服用了。)


患儿不再发烧,但咳嗽依在,且能感觉到是从喉咙深处发出的咳嗽,我22日晚上抱了下患儿,能感受到患儿体内呼噜呼噜的痰浊声,但痰不多,似粘在喉咙上咳不出。我分析是五味子的副作用导致的。我以前用干姜五味子咳嗽,几乎没什么有效的疗效,很奇怪,有时还会导致患者咳痰难受,就是感觉痰在深处难以咳出的状态。此次患儿亦有此迹象。


另外,患儿22日大便了,偏稀色偏黑,舌胎边淡红无胎,但舌胎面上白腻一大片,故又另遣方如下:


干姜 二十克,生半夏 二十克,细辛 十二克,陈皮 十二克。


一剂,只取头煎,药液分四次服用,每日两次。第一天服用了两次,第二天因为患儿不愿配合喂药,其父母竟然没给孩子喝。第三天才开始继续喝,服到第三次时,患儿虽偶尔咳,但抱其感受时,其体内已无呼噜声。四次服完。愈。


方义:根据大便,患儿体内还有寒,寒应在中焦,故遣干姜以祛寒扶阳。半夏祛痰浊。细辛祛寒止咳以助干姜半夏陈皮运化中焦,用陈皮也是针对患儿的舌胎白腻而用的,舌苔白腻,我判断为体内因寒有积滞未除,故用陈皮干姜半夏温化之。


总结:干姜五味子配合治咳嗽一症,自己在临床数次使用中,几乎未见其效,反而数受其害,皆是患者咳嗽加剧,喉咙深处有痰咳不出的状态。所以,干姜五味子治咳一说,还有待加强学习和实践。自己大概琢磨了下,是不是五味子的剂量大了些?是不是应该减一半的剂量?此都需以后实践。


医案论述较细致繁琐,也是有前因的。我初学医时,看书上网上的大多医案,记录较简,作为初学者,阅后茫然,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深知学医之艰,所以自己写医案、心得时,尽量论述详细,让他人能尽快明白所书之意。自己治疗方法不一定正确,但利于交流,也便于高人指点。

关联词条:

  • # 发热
  • # 小柴胡汤
  • # 咳嗽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二泉映月”,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