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李配富:读书感悟

求道

浏览:74

时间:2025-04-13

一、立足经典,兼融诸家,博采众长
礼记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医圣张仲景自序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药王孙思邈亦曰:“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可见,要学好中医,继承中医,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尤为重要。每一部中医经典不但是同时期中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而且对后世中医的理论和临床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必须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为理论和临床基础;而立足经典首先要从熟悉经典原文入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对原文都不熟,就根本谈不上对“经典”更深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
然而,真正从掌握到灵活运用,对“经典”原文的熟悉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深入钻研,兼融各家学说,吸取古今诸家对“经典”的临床应用和理论发挥,博采众家之长,举一反三,通过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融会贯通,得其精髓而有所造诣。至于其它历代诸家的名著,如《脾胃论》、《王孟英医案》、《医林改错》、《伤寒来苏集》等,大多是在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充实、提高而发展起来的,都应认真研读,吸取其精华而应用于临床。
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但在临床上不可生搬硬套,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灵活选方遣药,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所以“经典”虽然是基础,但实践方能出真知,活用才能得精髓。历代卓有成就的医家,既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优秀传承者,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者,更是一个善读者。
二、病史详尽,诊察仔细,辨识准确
在熟悉、掌握“经典”之后,还应选择与临床需要相应的书籍,更深入、更广泛地再学习,吸取和消化前人的经验,为己所用。同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基本技能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中医基本技能,是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重要手段,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一切理论只能停留在书本上。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临床来检验中医理论、发展中医理论,才能“温故而知新”。
中医基本技能中,病史的采集是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到追根溯源、详尽不漏。因为某一个特殊的症候有可能正是主要病机所在,正是治疗的关键点;在注重采集中医病史的同时,也要注重西医病史的采集。只有收集的病史资料越详尽,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才能越高,误诊漏诊的可能性才能越低。例如,癌症是一类波及全身而在局部有突出表现的疾病,许多癌症病人同时还伴有其它多种疾病。传统中医因本身不具备现代诊断技术,不能区分良恶性肿瘤,所以,在运用中医药治疗癌症时,首先必须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明确不同癌症的细胞病理学分类,了解诊断后的病情变化和西医治疗情况,再结合中医病史的采集及刻诊时的舌脉等症候,从而形成完备的病史资料,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打下基础。
病史采集完成之后,对每个病人、每个疾病、每个症候都应当进行全面、系统、仔细地分析诊察。例如对高血压患者,不仅要察明是否有头昏耳鸣、头胀痛等症候,还应察明是否有五心烦热、颜面潮红、性急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细弦等症候,如果这些症候都具备,那么就可辨证为“阴虚阳亢”之证了。
仔细地诊察之后,还要对各种症候予以准确的辨识。清代名医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序中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例如,对“恶寒发热”之症候的分辨:恶寒发热轻是外感风寒的特征,而恶寒发热重则是外感风热的特征;但寒不热,多属虚寒证;但热不寒,多见于风寒入里化热,或阳明里实的实热证;寒热往来是指恶寒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的少阳证等等。
三、分析病机,知常达变,清晰透彻
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疾病的病情是复杂多变的,尤其是疑难杂证,往往是寒热并存、虚实夹杂、真假相兼;许多病人,同时存在多种疾病、具有多个证型,其病因病机的变化也是极为复杂的。由于疾病正邪盛衰与消长的虚实变化,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或虚或实的病机变化,而且在某些复杂的疾病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虚实寒热之间多种变化。但是不管疾病千变万化,总有与之相对应的病因病机,临床上只要抓住了病因病机的准确变化,就能做到执简驭繁,一击而中。在分析病因病机时,尽量用一个病机解释一系列症候,既要注意“间者并行”,又要注意“独处藏奸”,不要被假象所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常达变、清晰透彻,从而把握疾病变化过程的本质。
掌握分析病机的高水平能力,除了立足临床、勤于思考外,还应广泛阅读历代医籍,尤其是名家的医案医话。“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是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体现。自古以来,医家本人积累和总结诊疗经验,多是通过医案的形式而记录下来的,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学医者通过对医案的学习,可以开阔思路,增长见闻,避免在临床上走弯路。近代名医秦伯未在编纂《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的自序中谓:“合病理、治病于一,而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章太炎中医医案作过如此的评价:“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名家工巧,悉萃于是。学者要想寻求前人心得,钻研医案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二人皆认为医案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是中医著述中最有临床价值的重要内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医案中多有各大医家对病因病机的精妙论述,许多论述甚至可以作为习医者分析病因病机,知常达变的范本。因此,要成为中医大家,对医案的研习也是必由之路。
四、辨证论治,立法选方,一线贯通
疾病种类繁多,证型复杂,当一个病人同时患有几种疾病时,常常同时表现出几个不同的证型,又往往寒热并存,虚实夹杂。针对不同证型的治疗,古今演绎的方药,更是无计其数,可谓证多、理多、法多、方多,面对如此众多的可变或不可变因素,“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有效性、先进性就充分体现出来。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原创”的“核心技术”。在临床上根据病人的新病与旧病、急性病与慢性病、主证与兼证、表证与里证,以及治疗能获速效或需缓图等,区别对待,分别处理;在治疗中应当首先针对病人最痛苦、收效最快的病情作为治疗方向,以遏制疾病向坏的方向发展,使临床治疗初见成效。
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病人、每一种疾病、每一个症候,都力争做到辨证准确,论治有据,把“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提炼出患者的主要病因病机,确定治疗的大法,做到据证立法,以法选方,灵活遣药,使“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把“辨证论治”方法运用到极致,临床自能做到游刃有余,效若桴鼓。
五、组方严谨,用药灵活,胆大心细
在临床实践中,要决定是以一个方剂或以多个方剂合用,应当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证型,据证立法,以法统方,正所谓“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主证立法,根据立法选择主要方剂,而方剂的运用亦需灵活变通。组方既要严谨,又要讲究配伍,或相须相使,或相反相逆,使整个方剂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对每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了如指掌,方能在临床中做到胆大心细,运用自如,加减灵活。孙思邈对此有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指诊断要有自信;“心小”是辨证之时需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智圆”是指立法处方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病机先的见识;“行方”是指学术上不哗众取宠,立法处方实事求是,有是证,用是方。
如对川、草乌的用量,因地有南北、时有寒暑、人有强弱,为避免中毒,其用量一般从小剂量(3—5克)开始,如无可靠经验,切不可贪功而随意加大剂量;但若能掌握其用药法度,也不必拘泥于常规剂量,可放胆使用,细品《金匮》之“乌头汤”原文,自当会心一笑;在配伍上,川、草乌甘草蜂蜜等同用,既不妨碍其发挥作用,又有解毒之功;在用法上,川、草乌均需文火先煎60分钟,口尝不麻之后,再下余药,以策安全。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为医者何尝不是如此。或许可以说,我的理论基础皆得之于死背书,而临床成就则得之于活用书,多年来,我读书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临床服务,而不断的临床成功又使读书成为我最大的乐趣。

关联词条:

  • # 李配富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