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辨识治疗阳痿一则(陈星谕)
张某,男,35岁,2024年6月10日首诊
主诉:勃起不坚1年余
现病史:勃起不坚1年余,能插入,但中途容易疲软,无余明显不适。曾在外院多次诊治,曾予以他达那非、六味地黄丸等治疗,效果未见明显改善。
一般情况:体型肥胖,舌暗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分析:本例患者以“勃起不坚1年”为主诉求医,无明显不适。患者体型偏胖,平素嗜食肥腻厚腻之品,舌暗红,苔黄,脉滑数,考虑为痰瘀互阻,经脉不通,气血不能有效灌注阴茎海绵体,造成阳痿。
证型:痰瘀互阻
拟方:
薏苡仁20克
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每日1剂。
七剂后复诊患者诉勃起情况好转,治疗有效,守方调整。嘱患者注意饮食结构、适当运动、调节情绪。
本案临床体会:
勃起功能障碍是指阴茎持续不能达到或维持足够的勃起硬度以完成满意的性生活,病程在3个月以上。治疗上西方医学主张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患者停西药后病情反复,进一步影响患者心理情况,加重病情,祖国医学从“整体观念”着手,寻找导致勃起功能障碍之内在原因,通过“辨证论治”,往往可以达到满意疗效。
在临床上时常遇到除勃起功能障碍外,无余不适的的情况,许多年轻医生无从下手。由于目前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主基调是肾虚阳痿,年轻医生更多时候是照着葫芦画瓢,大剂量使用补肾壮阳药物,疗效欠佳。
笔者认为应注重从体质入手,此类“无证可辨”的患者以中青年为主,体质多偏湿热。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中青年不注意生活方式,昼夜颠倒,烟酒无度,饮食不节,喜欢食肥甘厚腻,脾胃内伤,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内停,从而使湿、痰、瘀得以产生并停聚于体内,导致阳气运行的通道受阻,阳气郁而不行,无力鼓动气血,宗筋不能有效勃起。历代医家多从肾论治,忽视了肝在阳痿诊治中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长期的压抑导致以肝郁气滞为主要病机的阳痿发生。另外,因阳萎临床表现比较直观,造成很多患者自己诊断阳萎,受不当宣传影响下,认为阳萎是肾虚造成的,随意进食补肾壮阳之品,继而痰浊淤血内生,也是导致病情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治疗上应疏肝通络,清热利湿,切忌温补。
阳痿从肝论治,缘由前阴与肝筋关系密切。足厥阴肝经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足厥阴经上结于阴器,若经脉为病,阴器不用。其次阴茎勃起依赖肝血。《养生方》谓阴茎勃起的怒、大、坚、热表现是肝血充盈的结果。《素女经》亦谓“玉茎不怒……怒而不大……大而不坚……坚而不热”乃是肝血不充。影响肝气血输布的病因不外湿、热、痰、瘀等因素,因此在治疗时根据肝郁的不同原因在疏肝活血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如痰邪留滞于脉,血滞不行,痰瘀互结者,则辅以化痰散结;湿热下注肝经,宗筋弛纵,则需清泄肝火。又兼有他脏虚实之证,如脾胃阳虚者,辅以温中散寒;肾虚腰痛者,辅以滋阴助阳等。如此,通过驱除各种邪气,疏达气机,活血通络,则气道可通,血道可充,宗筋的养,阳痿即愈。
笔者在跟随广东省名中医赖海标教授学习期间发现,赖教授在阳痿早泄、不育症的辨治中喜用虫类药物。赖教授指出瘀血阻滞肾络是男科病基本病机之一,贯穿病程始终。因“久病必瘀”“久病入络”,故化瘀通络治法当贯穿治疗始终。叶天士谓:“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在临证中喜用虫类药物,常选用地龙、全蝎、僵蚕、蝉蜕、水蛭等。全蝎,性味咸辛、平,他认为其性善走窜,既平息肝风,又搜风通络,直达病所,可为治疗男科病之基本药物。地龙,味咸、性寒,《本草纲目》记载其功效为“咸主下走,利小便,故主治大腹”,具有较好的利尿功效。僵蚕,性味辛咸、平,《本草求真》有“僵蚕,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血脉之品”的记载。虫类药物多性味辛、咸,辛能散、能行,可行气活血;咸入肾,可引诸药直通肾络,故虫类药物可达化瘀通络、护肾之功。在其药物配对中,曹恩泽认为慢性肾衰为肾病之终末期,非一药所能建功,故习以全蝎、地龙、僵蚕和蝉蜕等同时配对使用,可根据患者瘀血证候之轻重,辨证适量加减。
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并非简单的通用某种药物,治疗过程中结合患者体质,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此外,还应结合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身心同治,必要时夫妻同治,采用多维度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