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失误记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是中医诊断疾病的科学方法。只有辨证正确,才有可能论治正确。《证指南医案》说:“医道在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矣。”
纵观许多中医书刊,作者们对治疗经验的介绍,多是如何辨证得天衣无缝、如何与众不同,却极少谈及自己辨证失误的原因和教训。失败乃成功之母。辨证成功的经验固然可取,但辨证失误的教训,更不容忽视。这些教训对今后的临证实践,往往能提供颇有意义的启示和帮助。 临证辨证失误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医者的专业素质、思维方式和责任心等因素都有关联。现根据笔者临证失误的一些教训,将常见的失误原因总结如下。
一、四诊不全
望闻问切四诊是辨证的基础。若四诊不全,常会遗漏重要的症状和体征,导致辨证失误。如,患者罗某,男,10岁,2006年11月27日诊。患儿两腮肿胀伴纳呆、恶心2天,笔者未加细心诊查,即辨证为热毒上雍证,拟柴胡葛根汤2剂。2日后2诊:服药后出现腹痛症状,纳呆、恶心加重,入夜尤甚。此时方知辨证有误。细查:两腮肿胀连及下颌,皮色苍白,触摸无热感,精神萎靡,脘腹软、喜温喜按,手足逆冷,口渴喜热饮,舌淡苔白腻稍滑,脉沉迟乏力。辨证:脾肾虚寒,虚阳上浮。拟理中汤加黄芩(反佐)、肉桂(引火归元)煎服。2剂后痊愈。
二、辨病失误
病和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疾病的特点。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不同的病可出现相似表现,此时只有正确辨病,才可能正确辨证。如,黄某,男,55岁,2008年8月10日因高热(40℃)伴恶寒、头痛、口渴、恶心呕吐等症状按“感冒”入院。体查: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舌红苔黄腻,脉数而弦;白细胞15x109/L,中性粒细胞8.9x109/L,血沉90mm/h。经西医抗炎输液及中药清热解表等配合治疗3天,病情不见好转,且近2天出现有谵语表象。会诊时考虑到时值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所以主张检验大便常规,结果有脓细胞(++++)、红细胞(+++)出现,遂拟诊为“中毒性细菌性痢疾”,中医辨病为“疫毒痢”。处方以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1剂后诸症均减,又服3剂,诸症基本消失,血及大便常规均正常。
三、不识假象
病证有时机理比较复杂,变换多端,阳证似阴,阴证似阳,虚证似实,实证似虚,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假难辨。若不加分析,不辨真伪,很容易被假象迷惑,导致辨证失误。兹举一例。患者黄某,男,49岁,2007年4月15日诊。自述半月前过食后,出现纳呆、乏力、眩晕、泄泻等症,曾按脾胃气虚证拟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调治不效。患者平素身体较好。其脉弦细有力,舌苔薄黄,腹据按等。前者误实为虚,造成误治。笔者拟保和汤和小承气汤加减,2剂而愈。
四、拘于西医诊断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有些人片面地把西医诊断作为辨证依据,见炎症即辨为热毒,见高血压即辨为肝阳上亢,等等。这样势必导致辨治失误。如,患者毛某,男,50岁,2006年10月15日来诊。患高血压病15年之久,经常眩晕、头痛、乏力等。曾在多家大小医院诊治,效果欠佳。近年来,血压在170/120mmhg上下波动。笔者未加详细诊查,遂按肝阳上亢证拟天麻钩藤饮方。患者服药2剂后,眩晕、头痛加重,血压190/130mmg,又增面目浮肿一症。自此,笔者方知辨证有误。经仔细审查,症见眩晕、头空痛、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辨为心脾两虚证。拟归脾汤加减,连服30剂后,诸症明显减轻,血压140/90mmg。
临证失误不只上述四种情况,还有许多未谈到的情况。所以,临证只有认真辨病和辨证,才能减少临证失误的机会。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