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滑寿(约1304~1386),字伯仁,晚号樱宁生,元代大医学家,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后迁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又迁余姚《今浙江余姚县》。滑寿自幼聪明好学,善诗文,通经史诸家。先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名医王居中学医。研读《素问》、《难经》,颇有心得,遂著成《读素问抄》和《难经本义》二书。继之精心研究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诸家之说,融会贯通,深有造诣。后来又随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学习针法,遂对经络悉心研究,取《内经》等书中有关经络的理论,于针灸,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著《十四经发挥》3卷,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与其他奇经不同,应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而成十四经,并在《素问》、《灵枢》的基础上,通考腧穴657个,考正其阴阳之往来,推其骨孔之所驻会,详加训释。滑氏在针灸之道湮而不彰,经络之学已被忽视之世,力挽狂澜,使针灸又得盛于元代,并为后世针灸医家的规范,这都是滑氏的功劳。不仅如此,《十四经发挥》流传到了日本之后,日本的针灸医学也开始盛兴起来。自元代以后,直至现今,《十四经发挥》一直传诵不绝。后世尚有《明堂图》四幅,题为滑寿撰。


据《仪真县志》记载,他少年时期曾拜学省韩说为师,学习诸子百家之书,曰记千余言,操笔为文,词雅别致,尤其擅长乐府诗歌。元朝时曾为乡举,对做官从政无兴趣,而攻读医籍,一生行医济世。 滑寿何以定居于余姚马渚,一种说法是他祖父元初在江南一带做官,从江苏仪真迁徙至余姚而定居。还有说是随难潮行医南下,经姚邑青山何家闼村见一棺棂抬过,有鲜血滴落,就上前称棺内之人还活着,要求履行医道。开棺是对逝者大不敬,而见滑寿言辞恳切,故开棺一试。果然,经一番救治,棺内人起死回生。那一家人感激涕零,路人称他为神医,将贤德、貌美少女汪如春嫁给他以作挽留。 在马渚,听一位老先生讲述。滑寿无意仕途后,多次拜访旅居仪真的名医王居中,请教歧黄之术,拜王氏为师,颇得真传(另有说法,称滑寿患病而幸获王氏医治,从而研习医道)。滑寿在学习中感到医书《素问》、《难经》论述虽详尽、深奥,但结构层次不够分明,文字亦有个别缺漏,于是询问王氏能否分类注释,便于阅读理解,获支持。滑氏就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著述了《难经本义》、《读素问钞》等书。滑寿后专研针灸,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曾用针灸治疗难产等多种病症,著有三卷《十四经发挥》。此书为滑寿代表作,翰林学士宋濂、姑苏西宫进士盛斯显等作序。 滑寿不仅医术卓绝,而且还有文人风骨。他与当时文人名士朱右、戴良、丁鹤年、宋濂、宋禧等交往甚密。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的秘书刘仁本驻兵余姚,对滑寿很敬重,在他的《羽庭诗集》中有:正月望前一夕,与滑伯仁炼药,诗云:“委羽山中鹤堕翎,老仙为我制颓龄;人无金石千年寿,药有丹砂九转灵;候熟鼎墟分水火,所吞朋友走风霜;轻身已得刀圭秘,莫问昌阳与茯苓。”《明史》称滑寿:“年七十余,容色如童孺,行步矫捷,饮酒无算。”戴良题滑寿像赞曰:“貌不加丰,体不加长,英英奕奕,其学也昌。” 在马渚的走访得知,滑寿原姓刘,因从医而改名易姓,在淮南叫滑寿,在吴中(今江苏)叫伯仁氏,在鄞城(今宁波鄞州区)叫樱宁生。樱宁,是道家追求的修养境界,谓心神宁静,不为外界所扰。据《绍兴府志》记载,叶逢春云:“寿盖刘文成基之兄;易姓名为医。文成既胄,当劝之仕,不应而去。”这是说滑寿可能是刘基(刘伯温)的哥哥,刘基是明朝开国功臣,曾到余姚看望滑寿,劝其弃医从官,滑寿重视气节,以元朝遗老自居,刘基劝说无效,只好回京。洪武八年四月,刘基病逝,滑寿赋《望卷悲》十章,采办祭祀所需的蒿草赴京奔丧。传说滑寿为刘基之同母异父的兄弟,大概是有实据的。 《孟子•离娄》记载:“舜生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史家认为“诸冯”即为马渚。马渚一地,以容纳滑寿而有荣;名医滑寿,以栖居马渚而有幸。最后,在晴朗的天空下,以滑寿友人的两首古诗作为马渚之行及本文的结尾,向600年前的一代名医致以深深的怀念。一首是诗人宋僖的《重过倪氏深秀楼怀滑伯仁》:“滑公江海客,频到贺家溪。采药行云际,吟诗过水西。”另一首是戴良的《九灵山房集•怀书樱宁诗》:“海曰苍凉两发丝,异乡漂泊已多时。欲为散水留官道,故托长桑说上池。蜀客著书人岂识,韩公卖药世偏知。道途同是伤心者,只合相关赋黍离。”


据考,滑氏著述甚丰,计有:《读素问钞》三卷,《难经本义》二卷,《十四经发挥》三卷,《本草韵合》、《伤寒例钞》三卷,《诊家枢要》一卷,《滑氏脉诀》、《脉理存真》、《樱宁生要方》、《医学引彀》、《樱宁生补泻心要》各一卷,《医学蠢事书》五卷,《滑氏方脉》、《滑氏医韵》、《麻诊全书》四卷,《痔瘘篇》、《滑伯仁正人明堂图》等十七种之多。


滑寿——《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7月30日刊登

画家:王 军


《明外史本传》滑寿,字伯仁,先世襄城人,徙仪真后,又徙馀姚。幼警敏,好学能诗。京口王居中,名医也。客仪真,寿从之学,授以素问难经寿卒业,乃请益曰:素问详矣,独书多错简,愚将分藏象经度等为十二类,抄而读之。难经又本素问灵枢,其间荣卫脏腑,与夫经络腧穴辨之博矣,而缺误或多,愚将本其义旨,注而读之何如?居中跃然曰:甚矣子之善学也!速为之!寿晨夕研究,参会张仲景刘守真李明之三家,既学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尽得其术。尝言人身六脉,虽皆有系属,惟督任二经,则包乎腹背而有专穴,诸经满而溢者,此则受之,宜与十二经并论。乃取内经骨空诸论,及灵枢篇所述经脉,著《十四经发挥》三卷,通考隧穴六百四十有七。他如读伤寒论抄,诊家枢要,痔瘘篇及采诸书本草为医韵,皆有功于世。故所至人争迎致,以得其一言定死生为无憾。晚自号撄宁生,江南北浙东西,无不知撄宁生者。年七十馀,容色如童孺,行步蹻捷,饮酒无算。既殁,天台朱某摭其治疾神效者数十事作传,故其所著述益有称于后。按《仪真县志》滑寿,世为许襄城人,当元时,父祖官江南,自许徙仪真。寿性警敏,习儒书,日记千馀言,操笔为文词,有思致,尤长于乐府,京口名医王居中,客仪,寿数往叩。居中曰:医祖黄帝岐伯,其言佚不传,世传者,惟素问难经,子其习之!寿受读终卷,乃请于王,分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凡十二类,抄而读之。自是寿学日益进,所向莫不奇中。又究夫十二经走会属络流输交别之要,至若阴阳维蹻冲带六脉,虽皆有系属,而惟督任二经,宜与十二经并论,乃著《十四经发挥》,皆有功医学,多治验。所至人争延致,以得撄宁生一决生死为无憾。生无问贫富,皆往治不责报,遂知名吴楚间,在淮南曰滑寿,在吴曰伯仁氏,在鄞越曰撄宁生。按《浙江通志》滑寿医通神,所疗无不奇效。寿与宋僖为友,其诗雅健,元时曾乡举,按《滑氏家谱》,则刘基之兄弟也,基尝访之于馀姚,留数月而去。其子孙散居馀姚武林,而武林为最盛。
《绍兴府志》滑寿医能决生死,一妇孕患腹痛呻吟,隔垣闻其声,曰:此蛇妖也,砭之,产数蛇,得不死。又一妇临产而死,视之曰:此小儿手捉其心耳。砭之即苏,少顷儿下,大指有砭迹,姚人所传如此。寿与朱丹溪彦修齐名,所著有难经本义等书。今子孙为馀姚人,知府浩是其孙。叶知府逢春云:寿盖刘文成基之兄,易姓名为医。文成既贵,尝来劝之仕,不应,留月馀乃去。
《医学入门》滑寿尝治妇人病小便涩,中满喘渴,脉三部皆弦而涩,医皆以瞿麦栀苓滑利药,而秘益甚,寿曰:水出高源,膻中之气不化,则水液不行,病因于气,徒行水无益,法当治上焦。乃与朱雀汤,倍枳梗长流水,煎一服而溲,再服气平而愈。治一妇人年六十馀,亦病小便秘若淋状,小腹胀,口吻渴,脉沉且涩,寿曰:此病在下焦,阴火盛而水不足,乃以滋肾丸遂愈。治一妇人有孕九月,病滞下,日五七十起,后重下迫,寿以消滞顺气丸药下之愈,而孕不动。素问曰:有故无殒也。治一妇人经水将来三五日前,脐下痛如刀刺,寒热交作,下如黑豆汁,既而水行,因而无孕,两尺沉涩欲绝,馀部皆弦急。寿曰:此下部寒湿,邪气搏于冲任,冲主血海,任主胞胎,为妇人血室,故经事将来,邪与血争如此,宜治下焦。遂以辛散苦温理血之药,令先经期日日服之,凡三次愈。治一人因心高志大所谋不遂,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软发热,小便白浊,诸医以内伤不足,进鹿茸附子,公视其脉,虚大而散,此思虑过度,少阴君火为患耳。夫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相火一扰,能为百病,况少阴乎。用补中益气朱砂安神丸,空心则进坎离丸,月馀而愈。治一孕妇病咳痰气逆,恶寒,咽膈不利,不嗜食,浃旬脉浮紧,形体瘦,寿曰:此上受风寒也。投以辛温,生津液,开腠理,散风寒,而嗽自止。治一妇人暑月身冷自汗,口乾烦躁,欲卧泥水中,脉浮而数,沉之,豁然虚散。寿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为阴盛格阳證,得之饮食生冷,坐卧风露。乃与元武汤冷饮,三服而愈。治一妇人病寒疝,自脐下上至心皆胀满攻痛,而胁痛尤甚,呕吐烦满,不进饮食,两手沉结不调。寿曰:此由寒在下焦,宜急攻其下,无攻其上,为灸章门气海中脘,内服元胡索官桂胡椒,佐以茴木诸香茯苓青皮而愈。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