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华基:运用温胆汤经验
温胆汤为中医经典名方,主治气滞痰多,而“气郁生涎,涎与气博,变生诸证”,故温胆汤有其广泛的应用范围。本方自《外台秘要》以后,医家仿效其法,予以加减,应用于临床,更加拓展了温胆汤的适应证。迟华基教授对温胆汤的临床应用有独到的见解,擅长运用温胆汤灵活化裁,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显著。
温胆汤方名由来
胆者,甲木也,禀东方木德,为阳中之少阳,温和之气也,其性以温为常候。
秦伯未曰:“所以本方称为温胆,是根据胆的性质,以期达到升发的作用,与温脾、温肾等的温字意义完全不同”(《谦斋医学讲稿》)。
至于有“温胆”之名,实则是因“胆欲不寒不燥,其性平和,可温和胆腑”。“温”解为温和之义。
清代罗东逸曰:“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古今名医方论》)。“和”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为痰湿郁遏阳气所致,故解为“和”。“凉”?也不尽然。
竹茹、枳实虽为凉药,然方总体为温,所以凉性不显,且入胃经而非胆经,此实乃除胆腑阳气之郁热
清代张璐认为是“阳气不能条畅而失温和之性”(《张氏医通》)。以化痰而清其热,而非以大量凉药而清热也。
温胆汤功效的认识
“温胆汤”出自南北朝姚僧垣的《集验方》,转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及王焘的《外台秘要·卷十七》。
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生姜等组成,“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温胆汤在原方基础上加了茯苓、大枣,谓其“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可见此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成为古今常用代表方剂。关于温胆汤的作用机制,迟华基教授认为与胆的生理及特性密不可分,原因如下。
1. 胆主决断,助肝共同调理气机
胆与肝相表里,故五行与肝同属于木。肝为脏属阴,为阴木;胆为腑属阳,为阳木。
因胆禀于东方,为阳中少阳,故主少阳春升之气。《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气生升,是万物生化的基础;胆合于肝,肝主疏泄,故胆气生升有助肝气舒畅,从而共同调理脏腑气机。
故肝胆气机不畅,势必影响脏腑气机。肝胆疏泄功能正常可以促进脾胃的升降和运化,而肝胆气滞最易困阻脾胃,使得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正所谓“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灵枢·四时气》)。
另外,胆属六腑,六腑气机“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胆气亦主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也会 有助于肝胆气机的升降,肝气会协同脾气的宣布而条达全身。
且胆胃同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胆藏精汁而助消化,胃为“仓廪”司受纳腐熟水谷,胆汁亦会借胃气的通降之力下行以助消化。胆气不畅,胆汁排泌失常,则胃失和降,影响胆汁下行,重者会挟胆汁上逆,而表现出口苦、恶心、烦躁等一系列症状。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脏腑通治》曰:“心与胆通,心病怔仲宜温胆”,
又言:“心气通于胆”,心胆气通,胆气失和就会影响到心的功能,故心病亦可溯源于肝胆
“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玉机微义·卷之五十》)。
“盖胆虚则精神不守,其气上溢”(《圣济总录·卷第四·胆虚》)。
一如心胆气虚,心虚则神不内守,胆虚则少阳之气失于升发,决断无权,故而遇事易惊,神魂不安。
2. 胆秉清纯清静之性,恶邪扰壅郁
《备急千金要方·胆腑脉证第一》谓胆为“中清之腑”。中者,中正之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言其主决断功能。
若病后,胆气虚弱,则易表现为胆怯易惊、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等情志病变。
清者,一是清纯之意,胆为奇恒之腑,贮藏精汁,其性清净,精纯。《东医宝鉴·内景篇·胆府》中指出:“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故胆又称“中精之腑”(《灵枢·本输》)。
二是清静之意,胆藏精汁,藏宜静守,故其性清净宁谧,故又称“清净之腑”(《难经·三十五难》)。《类经·藏象类》曰:“勇者刚之气,怯者儒之质。
然勇有二,曰血气之勇,曰礼义之勇……盖血气之勇出乎肝,礼义之勇出乎心。
勇与不勇,虽由肝胆,而其为之主者,则仍在乎心耳”。故而勇怯与心肝胆 有关。心藏神,主神明,又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胆之决断需在心的主导下才能发挥正常作用。胆又为“清 静之腑”,肝藏魂,胆有邪,肝岂独善,故失眠等神志 病多与心肝胆有密切关系。
由上述可知,胆的功能与肝、胃、心等多脏腑密切相关,故《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凡十一脏取决 于胆”。胆气疏泄,精汁清净,气机调畅,余脏才安。
由此可见,温胆汤的效用是通过调理胆腑气机,恢复胆腑清纯清静之性而达治疗之功。
温胆汤方义诠释
温胆汤虽以二陈汤为基础加枳实、竹茹、大枣而成,然其配伍合理,诸法相宜。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其性温燥,燥湿而能化痰浊,有降逆和胃之功。
竹茹以为臣,味甘性微寒,清化热痰,治虚烦除哕呕。而“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 液亦随气而顺矣”(《丹溪心法》)。
佐以枳实,苦辛微寒,化痰浊而除积滞,破气结以通痞塞。枳实与半夏相配,则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和,其燥湿化痰行气降逆作用比二陈汤强;
陈皮辛苦而温消其滞,配合竹茹又能清热,且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之效也较之二陈汤为佳;
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且有宁心安神之效。以上均为佐药,使以甘平之甘草以健脾和中扶正气,协调诸药。
煎加生姜,辛而微温,为“呕家圣药”,既可助半夏、竹茹除痰止呕,又可制约半夏之毒性;大枣与甘草、茯苓、生姜为伍,调和脾胃,使中脾健运,则痰湿自去。诸药相合,“清热而不寒凝,化痰且不燥,俾痰涎消解,余热尽去,胆腑自然恢复其温和之气”(《中医历代方论精选》)。
病案举隅
头痛案
患者某,女,25岁。 初诊:患者头痛5年余
因工作紧张,自觉头皮有发紧发麻感。现工作劳累后感整个头部疼痛,发紧发麻,尤其颠顶处,甚则目痛,频发。纳少,食欲差,小便黄,大便不成形,日一次。
舌淡红苔薄白略厚,边有齿痕。脉弦滑。
诊断为头痛;辨证为痰蒙清窍。
处方:陈 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2g,桂枝6g,炒白芍10g,蔓荆子10g,藁本10g,吴茱萸6g,党参15g,大枣3枚。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5年9月28日):头痛症减,服药后改善,食纳可,小便黄,大便不成形,日一次。舌淡红苔薄白。
按: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为至清至高之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亦上会于头。此头痛为痰湿引起,“因于湿,首如裹”,痰湿又郁遏阳气,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气血运而不达,故头痛有紧麻感。木克土,则脾土功能失常,致使其运化失常酿生痰湿。
“土得木而达”(《素问·宝命全形论》),从五行气机而言,肝胆疏泄可促进脾胃的升降和运化,肝胆疏泄失司也易影响脾胃气机,使得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正所谓:“邪在胆,逆在胃”(《灵枢·四时气》)。
故方中以温胆汤以化其痰湿,复其气机。且患者全头痛,脑后为太阳,故加蔓荆子,颠顶为厥阴痛连目系,责之厥阴经,故加吴茱萸、藁本。
桂枝辛散温通性甘温与茯苓相伍,扶脾阳助运水,与白芍相配温阳散寒以止痛。纳差,大便不成形表现为明显的脾胃虚弱症状。
少加党参、大枣以补中益气,助其恢复运化之力。二诊诸症减,然则颠顶部收引痛,故加重吴茱萸以入颠顶厥阴经止痛,大便不成形则加白术配防风以其升散之性与白术白芍相配伍,以达疏肝止泻之效。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转自 经方之学 公众号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