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妊娠肿胀,简称“子肿”,是指妊娠三四月始,发生足面浮肿,渐及下肢,甚则遍身俱肿的症状。若“妊至八九月而始脚肿,尚是常事。其证本轻,既不上升大剧,则娩后自消,固不必治。非若妊身三四月而即肿可比。”(《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妊娠肿胀》)

 

本症,《产乳集》称为“子气”,《经效产宝》称为“妊娠肿满”、《妇人大全良方》称之“胎肿”,《本草纲目》谓之“妊娠水肿”,又称“妊娠浮肿”,《证治准绳》称为“胎水肿满”等。俗称“琉璃胎”。《医宗金鉴》综前贤论述,根据肿胀发生的妊月、范围、程度及性质,分为“子气”、“子肿”、“皱脚”及“脆脚”等。

 

本症与“胎水肿满”,同为妊娠期间发生的肿胀。二者均可出现遍身俱肿,但本症以肢体肿胀为著;而后者则以腹大异常,喘逆不安最为突出,故另立专条论述。

 

妇人先病水肿、水胀,而后妊娠者,不属本症讨论范围。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脾虚湿泛妊娠肿胀:妊娠数月,面目虚浮,四肢浮肿,渐及遍身悉肿,肤色淡黄,肿处皮薄光亮,按之凹陷,良久不起,气短乏力,四肢不温,口淡乏味,食欲不振,或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缓滑无力。


肾虚水泛妊娠肿胀:妊娠五六月始,面浮肢肿,肿处皮薄光亮,按之如泥,面色晦黯,心悸气短,下肢逆冷,腰痠腿软,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而润,脉象沉迟。


气滞妊娠肿胀:妊娠三四月后,肢体肿胀,多自脚始,渐及于腿,肿胀之处,皮色不变,按之凹陷,抬指即复,胸闷胁胀,头眩,心烦易怒,食少,苔白腻,脉弦滑。


鉴别分析


脾虚湿泛妊娠肿胀与肾虚水泛妊娠肿胀:皆因水湿为患,故其肿胀特点,均见所肿之处皮薄光亮,按之凹陷,良久不起。然睥虚湿泛妊娠肿胀系由脾胃素弱,因妊重虚,或妊娠早期,饮食不节,呕吐泄泻损伤脾胃,或恣食生冷损及脾阳,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复因胎体阻遏气机升降,水湿停聚,浸渍于四肢肌肤,引发为肿胀;肾虚水泛妊娠肿胀,“良由真阴凝聚,以养胎元,肾家阳气不能敷布,则水道泛滥莫制。”(《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妊娠肿胀》。肾为胃关,肾虚关门不利而水聚为肿。故脾虚为病,重在中虚运化无权,必兼中气不足,脾阳不振(气短乏力,肤色淡黄,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缓滑无力)及湿困脾土(口淡乏味、食欲不振,苔白而润)等症状。肾虚为病,重在阳虚气化失常,必兼下元不足(面色晦黯,腰痠腿软,下肢逆冷,脉沉迟)的表现。论其治疗,脾虚湿泛妊娠肿胀宜健脾利水,常用白术散;若下部肿甚者,以补中益气汤茯苓;若因饮食不节,呕吐泄泻所致者,宜用六君子汤;若四肢胀急,小便不利者,用木通散。肾虚水泛妊娠肿胀,当益火以消阴,化气以行水,治宜温肾利水,方用真武汤


气滞妊娠肿胀:因妊娠三、四月后,胎体长大,有碍气机升降,复因肝气郁滞,气机升降失常,阳气不升,浊阴聚而不散所致。其肿胀特点为:肿胀之处,皮色不变,按之虽亦凹陷,但指起即复;与脾虚、肾虚妊娠肿胀之皮薄光亮,按之凹陷,良久不起明显不同。其肿多限于下肢,常兼肝郁气滞(胸闷胁胀,头眩,心烦多怒,脉弦滑)的临床表现。治宜理气行滞,化气利水,常用天仙藤散。


临证常有气滞而挟湿与脾虚兼气滞的妊娠肿胀。前者系因木郁而土不运,脾虚而不能运湿所致;后者则因土虚而木郁,气滞水道不利而致。气滞挟湿者,治以疏肝理气,佐以健脾利湿,方用天仙藤散合四苓散;脾虚气滞者,治宜健脾化湿,佐以理气行滞,方用白术散陈皮枳壳

文献与评述

《普济方•妊娠诸疾门》:“妊娠自三月成胎之后,两足自脚面渐肿至腿膝以下,行步艰辛,以至喘闷、饮食不美,似水气状,至于脚指间有黄水出者,谓之子气。直至分娩方消。此由妇人素有风气,或冲任经有血风。……虑将产之际费力,有不测之忧,故不可不治于未产之前也。”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妊娠肿胀》:”更有痰滞一证,痰虽水类,然凝聚质厚,不能遍及皮肤。惟壅滞气道,使气不宣通,亦能作肿。其皮色不变,故用理气药不应,加化痰之品,自然获效。”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