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治胃痛的“清热解郁汤”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1134

时间:2020-08-24

《万病回春》摘录

心痛即胃脘痛

脉:心痛微急,痛甚伏入,阳微阴弦,或短又数;紧实便难,滑实痰积;心痹引背,脉微而大,寸沉而迟,关紧数锐。

心痛初起者,胃中有寒也。

姜桂汤 治初起胃脘寒痛。

(方略)

清热解郁汤

栀子炒黑,二钱 枳壳麸炒 西芎 黄连香附炒。各一钱 陈皮 干姜炒黑。各五分 苍术米泔浸,七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服后戒饮食半日。渣再煎服。


《寿世保元》摘录

胃痛

脉沉细而迟者易治,浮大弦长者难治。

胃脘痛者,多是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食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皆膈噎反胃之渐也。俗医以燥热之药治之,以火济火,误矣。古方有九种心痛,曰饮、曰食、曰风、曰热、曰冷、曰悸、曰虫、曰疰、曰去来痛。夫所谓冷者,一耳,岂可例以热药治之乎?须分新久。若明知身犯寒气,口得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时,当用温散温利之药。若病久则成郁矣,郁则成热,宜用炒山栀为君,热药为之向导,则邪易服,病易退。病安之后,若纵恣不改,病必再作,难治矣!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必须待服药数剂,痛定,过一日,渐而少食,方得痊安。其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有污血冲心,手足青过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非药所能疗焉。

一论胃脘积有郁热,刺痛不可忍者,此方治心胃痛之主方也。


清热解郁汤

山栀炒黑二钱 干姜炒黑五分 川芎一钱 黄连炒一钱 香附炒一钱 枳壳去穰麸炒一钱五分 苍术米泔浸七分 陈皮五分 甘草三分

右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服后戒饮食大半日,再服一剂,神效。如痛甚,加姜汁二三匙,入药同煎。


看看此方,再想想论坛出版的《杏林集叶》一书介绍的“清中汤治火郁腹痛”一文,不难发现两方有惊人的相似。在书中杏林集叶先生介绍的清中汤是由《名医类案》编者江应宿的医案中学来,比龚廷贤的清热解郁汤少米泔水浸苍术甘草两味,但立法思路是完全一致的。


考此种治疗理法出于朱丹溪一派,《丹溪心法》中的嘈杂篇、六郁篇及心脾痛篇内容都有涉及。显然,江、龚两人的治方源头都出于朱震亨,很可能都属于丹溪学派。算算年头,江早于龚,是否有学术上的直接或间接传承关系不好说,留给专家去考证好了。


我倒是另有趣想。龚廷贤,名云林,原是民间医生,后渐发达,特别是治好了鲁王妃的病后名声大噪。此人笔头很硬,擅长编撰医书,整理了其父龚信的《古今医鉴》,自己有《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早年在民间时的著作)、《万病回春》(出版较早,流传极广,并远渡日本颇有影响)、《种杏仙方》(单验方集,流传很少)、《鲁府禁方》(据说是在鲁王府供职时收集的宫廷秘方,我记得其中好像有升降散的原型方)和《寿世保元》(出版较晚,成熟作品)等。从清热解郁汤这一个方在其两本著作《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的不同待遇,我们可以推断龚氏治疗胃痛思想的演变与其行医经历和地位变化有关,这对我们现在临床也是有启迪意义的。龚廷贤初于民间行医,可能主要面对藜藿之辈,其中因饥饱不时、触寒冒雨等发病者多,故在《万病回春·心痛门》中立论并不详细,只是首言“心痛初起者,胃中有寒也”,并首出姜桂汤,清热解郁汤居其次;此后地位渐高,病人层次也渐变,病因病症均有改易,在《寿世保元·心胃痛》中详论胃痛之理,立论重在郁火,于是此门中姜桂汤已不见了影子,清热解郁汤上升为第一方,特别是煎服法也有一定增补,说明龚氏应用此方经验较《万病回春》时期更加丰富。


总之,一个医家随着地位升降,年龄变化,见闻增多,学术思想是会发生渐变甚至突变的,清热解郁汤一方在明代名医龚廷贤心目中地位的变化,为此论点恰好做了一个合适的注脚。

关联词条:

  • # 胃痛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郭全,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