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王仁强:读书感悟

求道

浏览:71

时间:2025-04-13

专著不可少期刊必须看医学专著是医学的髓、灵魂。中医的四大经典更是每个中医师必读、必背、必思、必用的专著。在大学阶段,虽然也专门开了经典课,也背诵了不少经文,但我那时学习经典是茫然的,似有为学习而学习的感觉。当时虽能记住以后则易遗忘,更难用之临床。学习经典著作我的体会是重点经文反复研读,反复强化,特殊章节要达到熟练背诵程度。熟读经文还要与临床相结合,在熟读或背诵有关经文时我常将某书某章某病的条文与主治的方药歌诀一同背诵。伤寒论论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语遗尿,发汗则 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遗冷,若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其汤头歌诀为“白虎石膏知梗草,大热烦渴此方好,脉虚神倦加人参,清热生津正气保”。我认为这样既加深了相关经典条文的理解,又再次熟记了主症治疗的方药。
河南中医学院主编了一本《中医学背诵熟读内容精选》,我很欣赏此书短小精悍,它包括了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这五门中医药学主干课程中经文精选的歌诀。该书序言中写的“泛览、精思、熟读、多练”我尤为赞赏,确实是学好经典著作、学好中医而有大成者不可逾越之途径。
要注重本专业专著的学习。如我从事的主要专业是消化系(脾胃病)。我手上必备了两本专著。一本是西医学的《胃肠病学》,另一本是《实用中医消化病学》。这两本书代表了中西医关于胃肠病最权威论述,包括病因病机、主症、次症、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相关检查及分析、辨证分型及理法方药,同时还有相当多的国内外最新论述及索引,还附录了脾胃病的相关经典条文。因此我认为这两本书是我工作必备的工具书,放在我的案头随时可供查阅相关资料。
另外还有些专著必备必看,尤其是一些大的学术组织编撰的专著。这些专著具有学术权威性,而且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如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编的《中医消化病治疗指南》一书,就具有上述特点。该书收录了358个常见消化疾病,介绍了各病的定义、病因学、流行病学和中医病名,记载了疾病诊断、西医分类诊断和中医证候诊断。西医诊断参照了西医学对该病的最新认识与指南,证候诊断则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通过临床荟萃分析手段集中了最常见的临床证候标准,并按照证候由高到低的频率排列,证候标准的制定则在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按主症和次症的不同制定,同时还有临床疗效标准和证候疗效标准,并附录了中医消化疾病和中医常见证候的症状分级量化表、证候疗效制定标准的计算方法和主要参考书目。所以我认为这些书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实用性,学术参考价值很高,特别是诊断标准、症状分级、疗效判定标准及计算方法常常是其他书籍没有的,对临床和科研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对这类专著,我爱不释手,常常反复研看,对提高自己的诊疗和科研水平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要掌握学术动态,了解最新知识,我认为专业医学期刊必须经常看,这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大有裨益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医学期刊几百种,所以怎样看期刊就大有讲究。我作过如下尝试:
一、有针对性的看。比如临床中本人对某病的治疗屡治效果不佳,而一时又理不出头绪,此时借助专业期刊的查阅,常常会有所收获。
二、综述必须看。医学综述往往集中了近段时期对某病或某药最新认识,最新治疗手段,最新成果介绍。综述往往执简驭繁,言简意赅,让读者通过阅读综述常常一目了然,既节省了大量去翻阅众多期刊的时间,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粗看全文,细看结语或讨论部分。每篇论文都有其特点,众多的文章又常因时间或精力不够无暇顾及。我就采取粗看全文或跳跃阅读的方法,首先对该文有大致的了解。讨论或结论部分,这常常是论文的精华,所以必须仔细研读,可达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重点栏目重点看。每种期刊都有其特点和办刊风格,临床医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特别重视重点栏目的学习。如《中医杂志》是中医界第一本国家级杂志,常年开设了“百家园”栏目。此栏目文章短小精悍,尤以各家经验介绍为多,既有我国中医大家的经验介绍,也有乡村医生的点滴经验,可以说是经验大成。如该栏目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陈某“浅论下虚上实头痛之上下先后辨治”一文,就结合诸多古代文献,对诸多医家重视“下虚上实”的头痛病机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和临床实践经验介绍,对头痛中医治疗很有帮助。我本人也在此栏目发表过文章,受到读者广泛的好评。所以重点栏目重点看,更是非常必要,可从中借鉴别人许多宝贵经验,而且这些经验具有可重复性。
五、学习医案医话不可少。有些书专门记载医案医话,这对借鉴古今名家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很有帮助。对开拓自己的临床思路和提高疗效也是功不可没的。如蒲辅周医案介绍蒲老治疗自汗的经验,他认为汗多必参舌脉及病因综合分析,而非吾辈一见汗多就用参麦五味玉屏风散等止汗之品,而汗终不止。他认为伤寒太阳桂枝证有自汗出,阳明白虎证有大汗出,大承气证日晡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少阳病头汗出,温病之汗必分在卫在气,内伤杂病有自汗盗汗之异,并有虚实之分。外感之汗当去邪,内伤之汗当补当敛,虚实挟杂权衡施治,强调辨证求因的重要。再如《方药妙用》一书介绍许多医方、中药妙用的经验,很值得读者参阅。如马有度教授妙用加味龙胆泻肝汤来退疹止痒,在龙胆泻肝汤清利湿热基础上加入治疗皮肤痒疹的白癣皮,取其清热燥湿,清热止痒,再加长于凉血解毒、活血通经的紫草皮以及擅长清热解毒、消退斑疹的连翘,综合而成退疹止痒之妙方,我临床用之很有效验。学习医案医话、仔细体会这些经验并研讨其遣方用药之妙处而吸取其精华,也是读好书的又一重要法宝。
总之,我认为既要善于读书,还要“投机取窍”,要学会举一反三,才能融会贯通,海纳百川。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前贤说得好:“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甘面壁读十年书”,这正是“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关联词条:

  • # 王仁强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