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军:平肝熄风,镇静安神治疗小儿抽动症案
叶某某,男性,时年6岁,于2023年5月26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儿6岁起出现反复抽动症状,主要表现为清嗓、眨眼、耸肩等。曾在外院确诊为抽动障碍(抽动症)。患者平时不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但有盗汗、烦躁,怕冷现象,食欲一般,二便正常。
【首诊证候】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抽动障碍。
治法:平肝熄风,镇静安神。
处方:予黄芩3g,姜半夏3g,醋香附6g,百合20g,地黄10g,龙骨30g,牡蛎30g,枳壳10g,白芍10g,甘草片6g,北柴胡5g,合欢花6g,珍珠母15g,钩藤6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23年06月02日
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三诊:2023年06月09日
患儿抽动症状进一步好转,夜间睡眠安稳,二便调。
处方:予黄芩6g,姜半夏3g,醋香附6g,百合30g,地黄12g,龙骨30g,牡蛎30g,白芍12g,北柴胡5g,珍珠母20g,甘草片10g,郁金10g,首乌藤15g,茯神10g,合欢花10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再次复诊时,患儿抽动症状消失,夜间睡眠安稳,疾病痊愈。
【按语】
小儿抽动症多与肝风内动有关。在《黄帝内经》中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则表现为抽动、震颤等症状。依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此病本在肝胆,肝胆为脏腑表里,主疏泄,以调畅情志。
本案患儿由于先天禀赋加后天的饮食环境的原因,造成肝胆不和,肝气不舒,肝风内动而出现眨眼,耸肩等风动症状,治疗以平肝熄风、镇静安神为主要治疗思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选用柴胡、黄芩、姜半夏、百合、地黄、龙骨、牡蛎、珍珠母等药物,旨在平息肝风、和解少阳,安神定志。在复诊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儿复感风寒出现咳嗽、鼻塞等症状,加入温阳散寒、宣肺止咳的药物,以缓解咳嗽、鼻塞等症状。经过治疗后患儿的抽动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咳嗽、鼻塞等症状也有所改善,最后连续治疗抽动症状消失,夜间睡眠安稳,疾病痊愈。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来源:黄埔区中医医院
发布评论:
字数统计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