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怕冷,有阳虚和阳遏之分(赖海标)

求道

浏览:1516

时间:2022-09-05

恶寒怕冷或肢体肤冷是常见症状,究其原因,有阳虚和阳遏之分,两者都可导致阳气不能有效地温煦肌体,因而出现全身或局部恶寒怕冷。


阳气的生理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阳气具有防御、温煦、推动、固摄和气化作用,与《黄帝内经》关于阳气的功能表述类似:“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阳气对人体的作用重大,人的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离开阳气,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阳虚和阳遏的定义:


阳虚,即阳气不足,为虚证;阳遏,即阳气阻遏,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阳虚和阳遏的原因:阳虚的原因或因先天不足,禀赋虚弱;或因后天失节,耗损过度所致。阳遏的原因多因阴邪的阻遏,如寒、痰、饮、湿、水等,阴邪不但耗损阳气,还有凝结黏滞的特点,易于阻碍阳气的流动,而致其远端失于温煦而肢冷。此外,除阴邪以外,阳邪也有可能阻碍阳气,如“热深厥亦深”的白虎汤证,也有可能出现四肢厥冷症状。


阳虚和阳遏的结果: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认为:“阳气窒闭,浊阴凝痞。”民国名医丁甘仁也有同感:“阳气不到之处,即浊阴凝聚之所。”阳气阻遏的结果是浊阴凝聚,浊阴凝聚反过来又可加重阳气阻遏,因此,浊阴凝聚既是阳遏之果,也是阳遏之因。


阳虚和阳遏的鉴别:


有人认为,冷在局部者多为阳遏,冷在全身者多为阳虚;冷在病时者多为阳遏,冷在平时者多为阳虚。其实也不尽然,如太阳表实麻黄汤证为阳遏证,是冷在全身的;少阳气郁的四逆散证是阳遏证,平时也手足不温的。


阳虚和阳遏的治疗:


阳虚的治疗应温补阳气,应无异议。阳遏的治疗,叶天士指出:“欲去浊阴,急急通阳。”他认为“通阳必用辛热”,即用辛热的药物,既温阳,又通阳。


阳虚和阳遏的常见经方方证:


一、阳虚的治疗:


如治疗心阳虚的桂枝甘草汤脾阳虚的理中丸肾阳虚的肾气丸


二、阳遏的治疗


1. 寒凝遏阳:


外感风寒,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治宜解表发汗,方用麻黄汤


2. 寒湿遏阳:


阳虚之人,外感寒湿,风湿相搏,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涩,大便坚,小便自利。治宜温阳通经,祛风除湿,方选白术附子汤


3. 痰浊遏阳:


痰浊阻滞,胸阳不振,如胸痹。症见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治当行气祛痰,通阳散结,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


4. 饮停遏阳:


肾为主水之脏,脾为运水之脏,肺为调水之脏,如果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津液不能正常敷布,停滞不行因成停痰宿水,表现为痰、饮、水、湿等不同病理状态。“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此治宜温阳化气利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等。


5. 湿阻遏阳:


湿邪初犯人体,郁遏在表之卫阳,患者表现为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痛楚等太阳湿郁之象。同时由于内外合邪,中焦湿困,从而出现胸闷,泛恶,纳少,舌苔垢腻等太阴湿困的症状。治疗宜遵丁甘仁的“外开太阳表邪,内除太阴之里湿”的表里双解之法,方用五苓散平胃散加减治疗。其中,桂枝苍术两味药物很重要:桂枝辛甘温散,既可祛除表邪,又可通阳化气;苍术辛苦温,既能培土燥湿,又可辛散解表。

关联词条:

  • # 恶寒
  • # 畏寒
  • # 赖海标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